徐州高精尖应急救援装备展实力
2025-05-15 09:10:00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彭家一

未来感满满的 “钢铁螳螂”、造型独特的多功能消防机器人、能应对各种地形的隔离带开辟机器人……5 月13 日,一系列徐州应急 “黑科技” 亮相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围观。

本届博览会于5月13日至15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以 “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 为主题,汇聚全国500余家安全应急领域代表性企业参展,展示了应急救援、智慧安防、防灾减灾等领域的3000余件前沿装备与技术。展会上,徐州企业不仅展示了在安全应急产业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也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硬核 “黑科技” 覆盖各种场景

走进国家会展中心(上海)4.1馆的徐州主题市展区,映入眼帘的就是身着“科技白” 的徐工“钢铁螳螂”ET121步履式挖掘机和 XUV25 伴随机器人。徐工集团现场讲解人员傅昱程告诉记者,徐工“钢铁螳螂”ET121步履式挖掘机不仅可以攀爬 45°的陡坡,还能轻松跨越4米壕沟,翻越2.4 米的垂直障碍,而且还具备挖掘、起重、破碎、钻孔、植桩救援等多项技能。

在3号馆徐工集团展台,多款积极响应国家 “全灾种 大应急”战略要求研发的“高精尖” 应急救援装备展出,涵盖城市内涝、森林消防、化学品道路事故处置等领域。不仅有身经百战的子母式、垂直式大流量排水抢险车、排涝机器人和隔离带开辟机器人,还有首次亮相的化学品道路事故处置车。据介绍,该产品是针对国内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事故处置痛点及难点,与省应急部门联合研发的专业化新产品,能够提供个人防护、侦查、警戒、控险、堵漏、倒罐、洗消处理处置作业全流程成套化解决方案,未来将成为危险化学品道路事故处置的 “尖兵利器”。

在江苏一二三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展位上,总经理韩刘勇正在进行一项实验。

随着韩刘勇把手上连接着电源和风扇的插排放入水中,整个电路并未因为插排进水而发生短路,风扇还在平稳地运行着。与此同时,韩刘勇的手机收到一条一二三智慧用电安全监控平台发来的设备报警信息,显示线路发生故障,他用手指轻轻一点,就通过手机端将线路进行了断电。

“我们企业专注于安全用电智能装置的研发生产,拥有60余项专利。” 韩刘勇介绍道,“我们这次带来的安全用电智能装置能对多场景的电路安全隐患及时发出预警和警报,同时可以实现远程控制,最大程度地保障用电安全。”

作为徐州 “343”创新产业集群的重要一环,安全应急产业集群目前已实现安全防护、应急救援处置、监测预警、安全应急服务全覆盖,“徐州智造” 成为守护城市安全的隐形盾牌。

VR/AR 技术创新培训形式

本届博览会上,除了各种展现徐州“黑科技”的应急装备,还有不少企业带来了安全应急服务产品。

徐州展区内,一抹亮眼的红色非常引人瞩目,这是徐州市广联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新一代登高平台消防车实战训练装置。

参展观众戴上VR眼镜,即可沉浸式体验各种天气情况下各种场景的火场救援。“传统消防训练受限于成本和风险,而使用我们的产品能模拟极端天气和复杂环境,让消防员在安全环境中掌握实战技能。” 广联科技商务部副总监周哲表示,该装置能够达到安全、真实、高效的消防救援培训效果。

此外,在智领互动(江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展位上人流络绎不绝,不少观众前来咨询。“我们公司的研发中心专注于 VR/AR 技术应用的软硬件开发设计,在智能VR设计与制造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智领互动总经理高靓表示,本次展会,智领互动带来了涵盖应急安全、校园安全等应用场景的消防安全集装体验舱。

当硬核装备遇上软性服务,徐州展区勾勒出安全应急产业“刚柔并济” 的发展图景,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科创平台赋能产业发展

目前,徐州已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安全应急产业集群,集聚安全应急企业1000 余家,产业规模超 1600亿元,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科创平台的 “孵化器”作用。

江苏淮海科技城、江苏省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徐州中装工程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三大科创平台,展出了一系列科技满满的应急装备。

作为国内安全应急领域第一个省级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安创中心聚焦矿山安全、消防安全、应急救援装备三大领域。自成立以来,安创中心共引进孵化7家科技型企业,完成培育27家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制定国家 / 行业标准15项。

“安创中心是促进徐州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推动技术转型的重要平台载体。” 安创中心专员滕文桦表示,“我们不做纸上专利,更聚焦于为企业与技术成果做匹配。”

从技术到产品,徐州各个科创平台都以独特的方式打通了技术转化的 “最后一公里”。

中装研究院不仅是抢险救援装备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也是一家提供产品研发服务的科研型高新技术企业,中装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兴军告诉记者,目前研究院已孵化8家高新技术企业,现有发明专利215 件。“中装研究院开创‘项目孵化 + 团队移植’的新路径,将研发团队与专利技术‘打包’植入企业,解决了中小企业起步难、发展慢的问题。” 王兴军说。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徐州营造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为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徐州依托 “中国工程机械之都” 装备制造优势、科教资源优势、科创平台创新活力优势,培育了一系列行业知名企业,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增长,展现出聚焦裂变的成长之势。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