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万余件专利见证多个“第一”
2025-04-27 09:00:00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梁梦雨

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以技术攻关构筑起“地下科技长城”;江苏威拉里新材料科技公司研发出全球顶尖的3D打印金属粉末,打破海外技术桎梏;国内首台太空采矿机器人在中国矿业大学诞生……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徐州,正以创新为引擎,在科技赛道上加速奔跑。

4月26日是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徐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高价值发明专利,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活力在彭城大地奔涌不息。

高价值专利究竟激荡出怎样的创新裂变?制度破壁的密钥何在?当我们走进这座城市的创新生态圈,发现答案早已写进实验室的显微镜、生产线的机械臂、科研人员奔走的身影里……

专利赋能

“工业锈带”变成创新沃土

专利作为衡量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尺,见证着徐州从传统工业向科创高地的蜕变。2024年,全市专利授权总量达1820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6210件,同比增长12.7%;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分别为9500件和2492件。亮眼数据背后,是徐州创新动能的持续释放。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它不仅代表着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的成果,也反映了科研产出和市场应用的水平。截至2024年底,徐州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攀升至39.59件,较上年增加5.8件。技术合同成交额、研发经费支出分别实现18%和8%的双增长。这组数据印证了徐州各级创新主体不断突破,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不断提升,专利结构持续优化。

在徐州,创新成果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徐工连续第七次刷新世界起重机纪录,近三年更是每年都有突破;光因科技3年内15次打破钙钛矿电池效率世界纪录,领跑行业产业化商业化;恒辉特种编织机械装备制造出直径430毫米、长2000米无接头、额定荷载2800吨的重型绳索,问鼎全球……

这些创新成果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引领新兴产业领跑新赛道。从“徐州制造”到“徐州创造”,1.8万余件专利不仅是创新成果的“数字勋章”,更是产业升级的“硬核密码”。

智算融合

算力资源转化创新动能

今年知识产权宣传周主题为“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推动各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产业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加速融合,开源生态建设也在持续深化。

近年来,徐州坚持把软件产业作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纳入“343”创新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全力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软件产业高地。

360、网易、新碟、微雀等龙头企业纷纷落户,聚焦工业软件、智慧信息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引导企业利用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不断创新突破,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如今,AI技术在徐州已深度融入产业发展。灵匠科技为全球AI、电商、金融等行业头部企业提供互联网接入和数据收集服务,位居国内前列;徐工汉云发布国内首个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夯实数字化转型核心底座;徐州县域低空经济无人机寄递运营首飞,开启了无人机承运快递的新场景;徐州高新区携手华为打造矿山装备产业的“矿鸿生态”,共同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

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了徐州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劲实力,也见证了这座城市正朝着智能化方向稳步迈进的步伐。

当AI算法融入到制造、物流、医疗等各个领域,徐州的AI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代码,而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与体验升级。从AI赋能到产业反哺,徐州正上演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双向奔赴”,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了新解法。

制度创新

护航创新生态蓬勃发展

“这是跑进快速通道的又一项专利。”卧牛山下的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在攻关难题,他们研究的“隧道衬砌壁后注浆缺陷检测技术”仅用62天便完成专利授权,较常规流程提速超80%。

这样的“徐州速度”,背后是徐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预审服务的创新突破。2024年7月以来,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13项重点技术通过专利快速预审通道,已完成6项发明专利授权,使实验室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新范式。

作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徐州持续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让创新者敢为人先,更无“后顾之忧”,为科技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徐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编制了地方标准《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规范》,徐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将发明专利授权周期由原来约2年缩至最短46天,激活创新“源头活水”。

从专利快速预审的“制度加速”到跨境布局的“开放赋能”,徐州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服务体系,强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生态,让每一个创新想法都有机会开花结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知识产权从来不是冷冰冰的专利证书,而是流淌在城市发展血脉中的创新基因,是老工业基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当创新生态的活水奔涌不息,这座古老而充满朝气的城市,正在不断书写永不停歇的“加速度”。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