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梦雨 李莎莎
今年1月,全国首次针对单一新型研发机构进行立法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促进条例》开始实行。
近年来,徐州也在大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发展。截至2024年,全市累计已有285家新型研发机构列入市级备案,数量居全省第三位。
何为新型研发机构?它到底“新”在哪里?在徐州加快动能转换、做强创新支撑上,新型研发机构又发挥着怎样的功能?
新型研发机构新在哪?
翻开市级备案的285家新型研发机构名单,我们会发现,它们背后的经营主体非常多元,既有徐工集团等本土龙头内生裂变,也有中科院微电子所等“国家队”南下布局,更涌现出徐州钛柯测技术研究院等校地共建样本。
究竟什么样的研发机构会被定义为新型研发机构?
早在2018年,徐州就对新型研发机构进行了规划。这不仅仅是一次政策上的革新,更是一种对未来创新生态系统的深刻思考。
“我们并没有一下子就把‘新型研发机构’的范围圈定,而是创新采用了‘开放式定义+方向性指引’的灵活模式。”徐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列举人工智能、绿色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及“企业主导型”“校地共建型”“产业协同型”等多元合作形态,既锚定科技创新主航道,又为市场、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预留充足探索空间。
这种“划跑道不设围墙”的治理智慧,既发挥出政府引导作用,又释放了社会创新动能,有效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多要素聚合、多场景应用”的协同效应,推动研发机构从形态创新迈向价值创造的深层次突破。
那么,为何要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它的意义在哪?
新型研发机构既不是传统高校,也不是生产型企业,也不同于传统科研院所,更不是投资机构。作为独立法人机构,它能促进多种创新要素深度融合,以更加灵活的运行机制直面市场需求,打通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的通道,为新一轮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型研发机构是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键枢纽”,通过构建从上游源头创新到下游产业化的全产业链体系,可以孵化并集聚一批高附加值的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为地方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成为提升产业前瞻创新能力、聚集高端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
新型研发机构还开创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不仅满足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化科技布局的需求,也回应了地方政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在这里,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和成果得以有效集成、落地生根。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变得更加顺畅,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衍生也日益频繁,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小机构”迸发“大能量”
对于新型研发机构这种新范式,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徐州起步早、成效显。
徐州285家新型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新材料、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医药健康、安全应急等产业领域。其中,38家获批高新技术企业,19家成长为规模以上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企业,58家列入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为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体系提供强大引擎。
“这是去年12月刚突破的技术,已经大量投放市场了,转化非常快。”在江苏中科电子信息科技研究院,技术及生产人员正在用最新研发出的激光刻蚀防伪材料为国内某汽车品牌制作防伪标签样品。
一张小小的防伪标签能带来多大的市场?又蕴含着哪些高科技?
“打开汽车前盖,我们会看到蓄电池等主配件上有各式大小不等的标签。过去,这类标签材料几乎完全依赖国外产品。”江苏中科电子信息科技研究院负责人吴礼朗解释道,看似简单的防伪标签,涉及光学、材料学、结构学等多个领域。
如今,该项技术的突破已为研究院带来了多家车企的订单。
这是徐州众多新型研发机构突破技术、加速市场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徐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孵化培育了众多高质量、高精尖的科技成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徐州钛柯测技术研究院通过新型钙钛矿材料开发出X射线探测器,大幅减少X射线剂量对人体的伤害,实现了批量化生产;江苏中工智能装备研究院创新研发可再生资源管理系统,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江苏开普勒导航技术研究院不断提升导航定位系统的精确度,布局全球市场……
一项项前沿技术崭露头角,一个个重大成果相继问世,一个个创新企业生机勃发……在新型研发机构的精心培育下,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科技与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徐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徐州将继续推动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生态,加快“四链”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
如何释放创新生态“磁吸效应”
“是市科技局的工作人员上门宣讲相关政策,我们才有机会在2024年评选上‘徐州市新型研发机构’这个荣誉称号,还拿到了150万元的绩效奖补资金。”在江苏顺为绿色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人王旭介绍道。
这家由本土企业独立孕育出来的新型研究院,已经研发出装配式多层混凝土空心墙板、装配式混凝土墙板智能生产系统等核心技术,破解行业技术难题,并已在多个工程上得到应用。
为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我市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瞄准主导产业、强化政策支持、优化板块布局,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每年提供2000万元专项资金,为新型研发机构的稳步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对于初创期的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只要在实验室建设、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展露潜力,就有机会获得最高70万元的“启航红包”。
对运行2年以上的新型研发机构,徐州秉持“扶上马再送一程”的理念,开展涉及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对地方经济贡献等方面的“科创大考”,择优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就像培育良种,既要给足破土而出的营养,也要设置拔节孕穗的标尺。”徐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徐州各县(市、区)和园区已根据主导产业需求,对应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土地、融资、租金等方面的优惠支持,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从基础研究的深入探索,到技术研发的大胆创新;从人才的汇聚吸引,再到成果的转化落地、技术服务的广泛开展,徐州大力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在积极培育产业创新集群、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塑造新优势、新动能。
下一步,徐州将进一步整合汇聚优势创新资源,助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构建新型研发机构市级备案能进能出的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