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刚) 国内首款依附于海底管道空气潜水可进人多元修复干式作业舱海试取得圆满成功。记者近日从国家管网东部原油储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部储运公司”)徐州维抢修中心了解到,作为我国《浅近海海底管道维抢修关键技术研究与运营期状态监测评估》项目最重要的子课题,国产“急救舱”研发取得新突破。
东部储运公司徐州维抢修中心党委书记陈雪华介绍,他们管理运营的杭州湾海底原油管道是目前国内管径最大、距离最长的海底原油管道,年设计输油量2700万吨,是上海、南京等长三角城市相关炼化企业的原料“大动脉”,一旦发现隐患就要立即组织抢修,可实际操作时却如“盲人摸象”。我国东部海域海底能见度很低,工程师往往连续工作数日也不一定能对故障点准确定位,加之潮汐变化大,短暂的平潮窗口期让抢修工时“分秒必争”。试验当天,平山岛海域综合条件不错,随着指令的下达,一段模拟726毫米待抢修管线被稳稳下沉到30米的海底,随后,一个通体黄色、形状类似平顶屋的干式作业舱准确地下沉到指定位置。
记者了解到,该“急救舱”适用范围很广泛,能承担空气潜水50米以内、管径711—1016毫米海底管道缺陷修复,控制电路、操控系统、水下传感等均实现了国产化自主研发,且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空气潜水可进人安全操作,几乎能覆盖国内浅近海海底管道的检修需求,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