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7%,比上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三位。
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既是当前的需求,也是未来的供给。同时,投资的质量、效益、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
在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的大背景下,我们既能窥见产业变革的内在逻辑,也能把握城市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
制造业投资“拔节向上”
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加速转型
走进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颗粒硅生产基地,伴随着流化床装置的低鸣声,绿豆般大小的颗粒硅源源不断地流入存储罐,等待着检测合格后打包入库……
2024年我市制造业投资继续发力,增长12.2%,拉动投资增长7.3个百分点。
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投资是指制造业企业所开展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
观察制造业投资,可以从两个维度切入。
一方面,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塑造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数据显示,2024年我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6%、高于全部规上工业5.2个百分点,化学纤维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增速超25%。
制造业是塑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载体,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我市制造业投资的增长,标志着产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加速转型。
另一方面,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消费构成内需。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补短板强弱项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也与市委书记宋乐伟在新春第一会上提出的“统筹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孵化”在逻辑上相互契合。
激活存量、培育增量,制造业投资不仅是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更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后劲。
民营经济投资贡献突出
提升创新产业链的附加值与竞争力
民间投资是民营经济活跃度的“晴雨表”。
近年来,徐州市不断强化实施经营主体倍增工程,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增总量、扩规模、提质效,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1.7%,比去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81%。
不断增长的民间投资表明,经营主体预期在改善,市场内生发展动力在增强。
民间投资如何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势能?
答案是与地方优势产业集群深度耦合,共同生长。
以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例,近年来,依托“中国工程机械之都”优势,全市形成以徐工为核心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配套民营中小企业。
在徐州经开区,就集中了以徐州巴特、世通重工、圣邦液压、东岳机械等创新型民营中小企业为配套的产业集群。
在徐州高新区中国安全谷,汇聚了云意电气、江苏华辰等一批行业知名民营企业,展现出集聚裂变的成长之势。
…………
当民间投资深度融入产业集群之中,其产生的效应如同一股强大的催化剂,不仅显著增强了龙头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传统产业链中普遍存在的“单向依附”模式。
这种变化打破了固有的界限,激发了集群内部无尽的创新潜能,推动了整个产业集群向着更高层次的协同与升级迈进。
在这一过程中,民间投资的“量变”逐渐累积,最终促成了产业的“质变”。徐州创新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民间投资与产业集群深度融合的结果,它们不仅提升了创新产业链的附加值与竞争力,更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343”创新产业集群投资快速增长
塑造完善极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是第一要务,产业则是发展的第一支撑。
走进位于丰县师寨镇的江苏坤达塑业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各司其职,忙碌生产。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引进国内塑编行业首次采用的自动投料系统等先进设备700余台(套),设计产能为年产2万吨食品级包装袋和各类吨包集装袋,产品供应多家上市集团公司。
如何评判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数据无言,却最有说服力。2024年,全市“343”产业完成投资2231.70亿元,同比增长10%,高于全部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50.5%。
其中,工程机械产业、新材料和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2.8%、26.2%和186.3%,分别拉动“343”创新产业集群投资增长4.4个、2.5个和2个百分点。
“343”创新产业集群投资的快速增长,也从侧面说明,“343”创新产业集群的增长已经到了新的阶段。
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投资数据的增长之上,更深刻地反映在产业发展成绩之中。2024年,我市“343”创新产业集群规模达到7800亿元,高端纺织产业集群产值增长21.9%,集成电路与ICT、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均突破500亿元。净增“四上”企业1670家,4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2025年,我市共有66个项目入选《江苏省2025年重大工业项目清单》,入选数量为历年来最多,年计划投资273.7亿元。
从行业分布看,66项省重大工业项目中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项目35项;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等新兴产业集群项目16项;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项目15项。
产业串珠成链,集聚效应凸显。牵住投资这个“牛鼻子”,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蓬勃发展,逐步打造完善极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城市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