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城共生”,无锡工笔绘新画
2025-09-23 07:50: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俞圣彤

初秋黄昏,无锡渔父岛的湖面被夕阳染成一片流动的碎金。桨板、帆船在落日余晖中穿梭,划出一道道涟漪。“蠡湖水质不断改善,愿意享受水上运动乐趣的人也越来越多。”银鸥体育旅游(无锡)有限公司宣传策划部部长李一斌计划引入赛艇项目,通过专业化运营构建水上运动消费新图景。

重塑人与自然、运动与休闲相互交融的“亲水”体验,正是无锡市以系统思维推进蠡湖治理的生动注脚。

蠡湖,又名五里湖,是太湖伸入无锡市的内湖,其水域面积约7.7平方公里,周边共有大小出入湖支流32条,总长约45.6公里,曾因水动力不足、自净能力弱陷入生态困境。为守护“一泓碧水”,2023年起,无锡实施蠡湖水环境深度治理,历经清淤截污、生态修复、岸线提升,曾面临生态危机的蠡湖如今已重现碧波荡漾、鸥鹭翔集的生机。今年以来蠡湖呈现水质总体为Ⅲ类、全湖湖面未出现藻情聚集的佳绩。

治湖先治河。长期以来,“水系不通、支浜断头”是制约蠡湖生态的顽疾。近日,蠡湖支浜陆典桥浜治理工地现场,工人们在新建的生态护岸上打理美人蕉等水生植物。“蠡湖未来城水系畅通修复工程正全面推进,对‘断头浜’黑臭水体进行清淤、连通和生态修复,可以极大提升水面率与水环境稳定性。”蠡湖未来城建设工程部项目负责人章洋指着规划图解释。未来城将系统构建“1网10河”水网格局,此类蠡湖周边水系连通工程正加码推进,东湖外河东片水系整治工程正在实施,打通万象城周边区域东排曹王泾通道;山水湖滨内河水系连通工程已完成,消除了小区管网和内河水质风险。

打通源头治污“最后一公里”,让蠡湖的“血脉”彻底畅通。近期,君来湖滨饭店投入500万元,将地下长约1700米的雨污管道改造工程全面翻新,解决了因管道错接、修补渗漏导致雨水排放难以稳定达标的问题。无锡市照明和排水管理中心排水管理科赵晓韡介绍,截至目前,环蠡湖24个提质增效达标区问题整改已进入尾声,年底有望全部完成,山水东路、蠡湖大道等10条主干管网完成修复,污水直排入湖的现象基本杜绝。

生态清淤打好“健康”底子。“去年蠡湖湖心国考断面年均总磷指标由2022年年均0.069mg/L降低至0.049mg/L,年均水质由地表水Ⅳ类升至Ⅲ类,清淤功不可没。”无锡市水利局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已完成东蠡湖生态清淤61万立方米,推进32条入湖河道深度治理,累计实施治理项目87个、总投资5.04亿元。未来两年将对30%的湖水面面积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地形重塑、种植水草等工作,进一步提升水质及能见度。

科技赋能,是蠡湖治理的“关键一招”。渤公岛环路口闸桥下,湖水清澈见底,鱼儿自在游弋,这里正是蠡湖生态活水及蓝藻水华防控工程的出水口。作为蠡湖水环境深度治理“六大工程”中水系连通的关键一环,每天20万吨梅梁湖水经“沉淀+气浮”工艺净化后,由1.5公里的湖底通道源源不断注入蠡湖。“以科技之力实现‘流水不腐’,处理后的湖水,藻类数量减少了90%以上,水质透明度显著提高。”项目负责人张晓赟指着智能操作屏上的实时数据介绍。自今年6月通水以来,该工程已累计处理水源1295万吨,相当于为蠡湖注入了一个“人工肺”。

生态活水,让蠡湖开始“深呼吸”的同时,科技管护的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32条入湖河道全部安装水质自动监测站,无人机巡查与AI藻类识别系统实现24小时动态监控,全地形机器人可深入地下暗涵探测淤积情况……“过去治水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无锡市滨湖区水利局河长制工作科科长孙丽感慨,“空天地湖一体化监测网络,让每一滴水的变化都尽在掌握。”

亲水融合,湖城共生。近期,《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5—2035年)》获省政府正式批复,规划明确,无锡要保护“两脉环湖,两山望江,七水通城”的整体自然山水格局。俯瞰沿湖岸线,渤公岛、蠡湖中央公园、渔父岛、蠡园、蠡湖国家湿地公园、金城湾公园等20多个生态公园串联成线,形成了蠡湖步步“山水绝佳处”的湖山风光,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开放式公共景区。

今年8月,蠡湖卡丁船、星光音乐会等项目相继落地,吸引周边城市游客纷至沓来;小红书等社交软件上,围炉煮茶、网红花海、放空等本地标签下,蠡湖沿岸成了不可或缺的打卡地;城市帆船超级联赛、家庭帆船赛、环蠡湖半马、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充满活力的国内外知名赛事,均以蠡湖水面和湖畔作为赛事场地或赛道重要组成部分……

“湖上青山山里湖,天然一幅辋川图”。蠡湖之畔,无锡之城,正彼此交融、相生共长,绘就一幅水网相通、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崭新画卷,尽显天地和谐,人文雅韵。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