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骄阳炙烤大地,热浪裹挟着蝉鸣扑面而来。炎炎烈日下,一项关乎城市未来的基础性工程,正不断刷新“进度条”。
8月22日,市委市政府利用一天时间,深入板块调研、召开现场会议,目的就一个:加快功能区建设,推动其从简单叠加向有机融合质变跃升,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宏观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提出,要“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观层面,我省近年来持续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微观层面,我市早在2021年下半年就酝酿提出相关课题、并于第二年正式启动全域功能区建设,通过每年集中察看成效、召开现场会议,推动各项工作逐步深入。
数据是最有力的印证:
——目前基本确立“市级统筹协调、市(县)区部署推进、功能区组织实施”的协同发展机制,实现33个功能区对全市75个镇(街道)的全覆盖布局;
——规划建设各类特色产业园区213个、认定市级特色产业园区39个;
——去年实施功能区年度重点工程项目394个,完成投资超800亿元。
从酝酿到探索,从提速到发力,无锡全域功能区建设蹄疾步稳、质效双升。
机制重塑,从空间相邻迈向功能互补打开发展新天地
22日下午在宜兴召开的现场会上,一个环节意味深长:
宜兴市与无锡高新区签署《太湖湾未来产业园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太湖湾未来产业园揭牌,将整合宜兴的空间优势与无锡高新区的产业优势,着力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管理模式创新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分工合作协同发展区。
打破区划、扬长补短、抱团发展,从而集聚更多新质资源、新质要素,实现更多依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地处太湖西岸的宜兴市与位于城市东南的高新区,掠过湖面、越过山丘,“义结金兰”的背后,蕴含着这样的底层逻辑!
事实上,无锡发展空间小、开发强度高,缺资源、缺空间是全市基层板块普遍面临的问题。正基于此,无论是市域协同还是区街联动,融合大幕早已拉开!
先来说跨区协同:
早在2021年,依傍湖湾的宜兴与滨湖,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载体共建共享、区域沟通协调等方面深化合作,联手打造锡宜协同发展区;
时至2022年底,无锡梁溪科技城正式成立,梁溪区携手锡山区、惠山区,整体谋划城北地区功能布局,打造无锡品质城市新门户。
2023年初,江阴、锡山、惠山“三兄弟”手牵手,两年多来在多个领域同频共振,跑出区域一体化联动发展“加速度”。
再来看区内组团:
板块内部的有机融合,也在衔枚疾进。别的不说,光22日现场调研的几个项目就是最好的诠释。
位于无锡高新区的中欧低碳产业园产业集聚区,突破梅村、江溪街道区域,实现跨区域一体规划,开展区街联合招商、协同运营,推动区街联动和功能区融合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华立聚能新能源及核聚变装备生产基地由滨湖高新区、胡埭镇共同开发,建成后将深度参与国家“人造太阳”建设,推动核聚变相关技术发展;
陶都未来科技产业园由陶都科技新城和丁蜀镇合作开发、市属国企和功能区国企联合建设,致力于成为未来高科技产业集聚区。
如果说,跨区协同和区内组团,还属于空间相邻各方合作的“1.0版”;那么此次宜兴与新吴区“隔湖牵手”,以县区一级为主体,成建制、体系化打破地理界限和行政边界,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治理模式进行全面重塑,则是深度协同、迈向发展共同体的“2.0版”。
敢为人先、向上突破,始终是这座城市创新发展的“基因密码”。无锡始终不忘苦练“外功”,融入国家和省有关重大战略,在全域范围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始终都在勤练“内功”,完善市域国土空间体系,以强内核、增内劲提升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从上到下的研究设计、组织推动,自下而上的共识凝聚、探索创新,汇聚起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齐心与合力。
各美其美,从粗放扩张迈向集约协调提升发展新能级
今年7月11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
无锡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关于调整规划范围的请示,获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调整后的保税区将设立新片区1.11平方公里、总面积3.49平方公里,横跨无锡高新区和锡山区。
抓经济、强产业,始终是功能区的安身立命之本。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拥有高层次开发园区和高能级开放平台,才能招引到优质产业项目。
无锡显然早就意识到高等级平台对推动资源要素集聚、加速转型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早从两年多前,我市就积极抢抓机遇,做好前期工作,新一轮拟纳入目录的开发区数达15家,其中新增的3家与我市推进全域功能区建设布局高度契合。特别是去年,我市依托“边建设、边招引、边申报”的工作模式,启动无锡高新区综保区新片区的规划,以高水平开放集聚全球优质要素资源,进一步深化推进无锡全方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一手抓国家级、省级平台争取,一手抓本地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两手抓”的目的就是因地制宜、各美其美。
早在功能区建设之初,我市就明确“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特色禀赋精心选配、精准落子。今年,我市还出台了关于支持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以支持多元主体参与、支持高效利用土地、支持平台载体建设等11条“实笃笃”的举措,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添柴加薪”。目前已规划建设各类特色产业园区213个、认定市级特色产业园区39个,全面覆盖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65”现代产业集群,全面布局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等未来赛道。
市属企业主动融入,在特色园区载体建设、企业导入、项目引育、运营服务等领域持续发力。比如,国联集团参与建设的人工智能产业园,是一栋100米的高层载体,可以满足科创企业“工业上楼”小试、中试之用;地铁集团参与建设的轨道交通产业园,聚集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打造全链条生态产业平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7个由市属企业建设的特色产业园区投入运营,招引393个项目。
深化产业空间优化焕新行动,同样是推进功能区建设的“重头戏”。我市加速实施“50个集中连片区+50个聚合发展区”布局计划,推广“连片净地+工业上楼+配套空间”开发模式。宜兴市陶都未来科技产业园就是其中的代表,该地块原为低效闲置用地,面积约278亩,现拟建总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的“工业上楼”项目。据统计,目前“集中连片区”已启动45片,完成土地整备约1.3万亩;50个“聚合发展区”已启动27片,涉及产业载体项目21个,建成优质产业空间约135万平方米,有效提升功能区对重大产业项目的承载力。
多元融合,从空间相融迈向功能相融打造发展新高地
8月19日,随着最后一幅地连墙顺利入槽浇筑,锡宜S2线梅梁湖西工作井地连墙施工完成封闭,这意味着S2线穿湖盾构进入新阶段、锡宜“拥抱”迈出新步伐。
无独有偶,作为锡澄一体化重点工程,江阴市锡澄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预计本月29日建成、今年底完工验收,将有力助推锡澄一体化发展。
从空间相融到功能相融,无锡始终不遗余力:
交通互联方面,我市致力于构建具有区域性、国际性集疏运能力的多式联运交通网络,“快速中环”、锡澄路快速化改造等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骨干路网工程正加速推进,一批断头路、瓶颈路的打通、拓宽已排出明确时间表,“五线共建”推动“轨道上的无锡”网线越织越密,功能区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
生态治理方面,由江阴市、锡山区、惠山区共同组织实施的武澄锡虞中片沿江排水河道治理工程正有力有序推进。工程完工后,将提升区域防洪除涝能力、沿线航道航运条件,改善河道沿线环境面貌,以“一江碧水润锡澄”。
事实上,功能区并不是单纯的工业区、产业园。我市始终坚持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思路推进功能区建设,着力提高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让功能区建设的成效更多更普遍惠及广大群众,让生活在功能区内的群众没有边界感、更有获得感。
民生功能嵌入,流淌人文暖意。沿着稻香新村的彩虹步道走进“辰光里”“梧桐里”“童梦里”三大服务阵地,能享受朝夕相伴的居家养老服务、好吃不贵的幸福“食”光,还可以在“一米高度”遇见美好;在改造一新的堰新睦邻中心,邻里相聚、酣畅健身、逛街遛娃、衣物缝补、物件维修等都能“一站式”搞定。全市正在推进的91个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45个,全龄友好的“15分钟生活圈”全面铺开,公共服务加速实现“同城同质”。
丰富文化供给,精神生活更有质感。无锡二泉映月音乐博物馆通过数字化、现代化延伸打造传统街区,声光电结合互动演绎,让无锡音乐故事呈现在映月里;藏身于科创园区的吴里美术馆,让在园区工作、创业的年轻人走出办公室就能获得美的体验;市图书馆地铁分馆在2024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荣获“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破圈出彩,加速向功能区深度辐射。
安全加码,幸福加倍。具备毫米级测距精度和360度扫描能力的消防通道占用雷达系统,可在夜间、雨雪等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一键报警+远程应急广播”控制系统仅需供电无需布线,可一键触发全楼广播;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AI识别后立即停止电梯运行……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在生产区、住宅区、商业区试点应用,符合功能区特点的“企业+社区+政府”三方共治模式不断优化完善,功能区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城市能级要强,关键看县区;县区能级要强,基础在镇街。
纲举目张,无锡狠抓功能区建设这个“纲”,牵动全市各镇街板块的功能再优化、统筹再强化,在4627平方公里的“一盘棋”上谱新篇、聚合力,以一镇之力担全局之责、以一街之光为全局添彩!
镇街有界、统筹为先;功能融合、发展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