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 余樟睿 记者 鲍仁 通讯员 缪鑫宇)学减灾知识,筑安全防线。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我市在泰州大卫茂门前广场举办2025年国际减灾日宣传咨询活动。
秋日晨光中,广场上人流涌动。市消防救援支队和市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熟练地展示各类应急救援装备,吸引大量市民驻足围观。来自市红十字救援队的队员们通过模拟人教具,现场教学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操作流程,市民们边听边模仿,现场互动频频,气氛热烈。
活动现场还设置23个咨询台,围绕地震避险、防汛自救、消防逃生等重点内容,向市民发放通俗易懂的宣传图册、应急知识读本等资料,普及防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据统计,此次活动共发放各类宣传材料逾5000份。当天,各市(区)还围绕森林防火等常见自然灾害,同步组织了分会场活动。
“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集中宣传,更标志着全市‘五个一’防灾减灾系列活动全面启动。”市应急管理局减灾处处长谢新华介绍,“五个一”活动是今年我市响应“国际减灾日”工作的核心抓手,至10月底,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集中排查”“完善一套避险方案”“健全一批工作机制”“组织一批实战演练”“推进一轮教育宣传”。本次面向公众的宣传咨询活动,是“推进一轮教育宣传”的具体举措。
筑牢安全防线,风险排查是关键一环。“开展一次集中排查”将聚焦城市重大市政基础设施、交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水利工程、重大输电线路、铁路交通设施等五大重点领域,着力补齐关键防灾设施短板。“公共体育与文化场馆、交通枢纽等大跨度建筑物是排查整治的重点,尤其要紧盯人员密集场所。”市住房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杨介绍,我市计划在11月中旬前形成针对大跨度建筑物的隐患清单及整治计划。近日,市应急管理局也正着手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调查摸底和规划编制工作。
自然灾害避险方案完善也在紧锣密鼓推进。此项工作以10月20日前须完成的年度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数据更新工作为基础,将在10月底前完成转移避险方案和相关预案的修改完善,重点关注危房、易涝点居住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明确转移避险责任人、转移路线以及避险场所,并同步出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确保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响应、安全转移、妥善安置。
机制建设是长远之策。我市着力构建“防、救、援”一体化的协同治理格局,市安委办统筹推进“灾害救助+金融保险”试点,市财政局强化资金保障,自然资源、发改等部门协同将灾害风险信息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推动分类分区实施禁、限、改等措施。通过部门联动、信息共享,织密从风险预防到灾后恢复的全链条防护网络。
预案的成效最终要靠实战来检验。近期,我市将集中组织面向学校、民政服务机构、医院等重点场所的疏散应急演练,内容覆盖暴雨、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情景,通过模拟疏散逃生、避险互救等场景,提升应对突发灾害的意识和应变处置能力。
“常备不懈、久久为功,才能让‘人人会应急’从目标变成现实。”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刘瑾说,从生动的现场咨询到深入基层的系统行动,我市正通过“五个一”行动,努力将防灾减灾的“韧性”网络编织得更密、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