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世萍
从扬子江边到苏州河畔,沪泰隔江相望,共享着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星辰大海。4月18日,“泰州人才周”系列活动走进上海,吹响全面融入的号角。这跨越长江的“创新之约”,不仅延续了沪泰两地80年的协作情缘,更开启了两地产才融合的崭新篇章。
共创——
以人才为纽带打造创新共同体
新篇章从创新起笔。
“当我们展开沪泰协作的时空长卷,就会发现两地的创新脉搏始终同频共振。”4月18日,市委书记姜冬冬在泰州—上海创新发展合作会上表示。
上世纪40年代,上海荣丰纱厂等企业在泰州合资创办华泰纱厂;改革开放初期,一批批“星期天工程师”穿梭于沪泰班轮。如今,18日当天,6家区域离岸中心、“创新里·泰州-普陀离岸创新中心”同时揭牌;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同济大学普陀园,海陵工业园区与华师大科技园,海陵高新区与未来岛高新园分别签约,在研发中心、中试孵化基地、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再度串联起两地的创新链条。
“这不仅是空间上的联动,更是创新生态的融合。”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表示,将不断深化离岸创新、产业飞地、科创集市等合作模式,“让工程师协同攻关成为一种习惯,让企业家参加集市成为一种风尚,让新技术跨江转化成为一种常态。”
“从‘地理集群’迈向‘创新共同体’,离不开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链主’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的跨区域深入协作。”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说,该校自2005年起就与泰州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合作,重点服务食品与生物制造产业发展需求。近期,相关科研团队正在与市产研院接洽,有望推动自主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透明导电薄膜相关技术在泰落地。
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创新,而创新的根本在人才。20日,姜冬冬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发出邀约:“爱才之州,泰想你来!”
现场,人才政策AI机器人“引力君”、在沪高校“泰有引力人才巴士”发布,“大海新晨 潮涌泰州”人才引力场活动举办,“泰爱才”校园招聘专线带来全市70家企事业单位1100多个优质岗位。还有最高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单项2000万元重磅扶持、“凤城英才卡”一卡通享……作为“中国最佳引才城市”,泰州主打“把人才宠上天”。
“我的舍友是兴化人,听过其多次描述,都没有这半天了解得深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博三学生刘子西,拍照一一记录下企业发布的揭榜挂帅榜单,“我研究的方向是动力与能源方向的,泰州引才力度非常吸引人,希望有机会到泰州施展抱负。”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学校将立足“优势互补、精准协同”原则,推动教育、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学科链”精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入“价值链”,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交大实验室”走向“泰州生产线”。
共赢——
“1+1>2”的聚变效应持续发酵
“我们需要缩短AR设备连接线长,方便医生在手术室使用。你们的光传输损耗能控制多少?”联合举办的首场科创集市上,沪泰两地17家企业、4家高校院所、4家金融机构带着技术需求、创新成果、金融产品,精准对接,上海一家医疗器械企业负责人与江苏华芯半导体研发工程师梁高明的对话,折射出产业链协同的深度。
“没想到一个上午就能收到六七个合作邀约。”梁高明有些意外,作为一家深耕尖端化合物半导体光电芯片的研发、创新与生产的本土企业,团队成功攻克6G、10G、25G、56G VCSEL光通讯芯片的开发与量产难题,其中VCSEL芯片跻身多家全球前十的光模块企业供应链。“我们带着创新方面的需求来,不但寻到了解答,还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
江苏盈科生物即将要上市的三腔袋注射液,如愿引来多家投资机构驻足。“该产品能同时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物质,还含有电解质等微量营养素,为患者提供较为全面的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盈科研究院副院长马兆堂表示,此次想寻求对改良型新药平台及产品的融资或者合作,“还是有收获的,上海一家基金公司跟我们约了,要来泰实地调研。”
这是一次跨越地理界限的要素对接,更是一场深化产创融合的双向奔赴。上海芯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屠勰介绍,公司主要研发汽车安全气囊点火芯片,“这关乎汽车安全,要做‘聪明’的芯片,需要传感器准确收集信息,也需要算法逻辑的支撑。泰州来的企业里有做制造的,也有专注算法的,我们都加了联系方式,未来谈合作更方便。”
“泰州完备的化工材料产业链正是我们需要的。”上海化工研究所研发工程师茆汉军介绍,我们带来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系列产品、稳定同位素标记试剂,都是领域里最新的创新成果,正在寻找合适的产业化土壤。
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汤继周教授,他参展的是一套应用于油气田开发的地质工程信息一体化软件,融合了地质力学、岩石力学、渗流力学以及AI技术,能实现对储层改造效果的有效评估,进而对后续油气开采产量做出精准预测。“上个月泰州刚刚发现了大油田,我们来展示这项技术,希望有机会将其运用到泰州的油气开采。”汤继周说。
好消息还在不断传来,上海交大海洋装备研究院与江苏双达泵业组建深海混输泵人才攻关联合体。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六个产创融合项目签约,泰兴与丁文江院士团队共同建设氢能产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与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共建新能源船舶产业研究院………“1+1>2”的聚变效应持续发酵。
共享——
在优势互通中加快一体化步伐
如何把融入上海的发展势能转化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泰州不断探索两地优势互通、资源共享的新路径,医疗健康首当其冲。
问“道”上海、寻“源”向新,这几年泰州三级医院先后与瑞金、新华、中山等名院建立起稳定协作关系,设立名医工作室30多个。而在这次的沪泰卫生健康恳谈会上,沪泰名院、名科、名医全面协作启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将“带土移植”到泰州。
泰州卫生健康智库邀请了首批上海专家入驻,个个都是业内大咖,比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正荣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卞留贯教授等等。“我从泰兴马甸走出,泰州有我的根,是我的牵挂。”周正荣说,看诊时,他感受过患者跨区域就医的艰难,所以多次参与回乡义诊活动。“希望通过跨区域、更深层次的协作,来弥补两地医疗资源的差距。”
如果说专家是卫生健康事业的火种,那么项目便是让星火燎原的引擎,会上沪泰健康领域16个项目签约,涵盖医院与医院、医院与科室、医院与专家等多层次、多领域,上海的“金字招牌”与泰州的“杏林匠心”共筑起跨江联动的“健康长城”。
就在这两天,由上海重点文旅企业、文旅投资机构组成的“从中共一大到东线第一帆”红色文旅品牌共建首发体验团,正在领略靖江的大江风情、田园风貌、美食风味。而这只是一个开始,泰州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将整合两地红色资源,携手打造“从中共一大到东线第一帆”红色文旅品牌,以长江为引、以红色为媒,以文旅为纽带,绘就“从石库门到长江畔”的诗意长卷。
目前,主题旅游线路在上海多家旅行社推出。“红色景点,大家熟知的有嘉兴南湖和上海中共一大,这次开辟线路把靖江的东线第一帆加进去,在设计上强调休闲度假感,提升体验的同时又能让游客沉浸式学习红色文化。”上海锦江国际旅游负责人沈敏介绍。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靖江是渡江战役的东线起点,‘东线第一帆’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胜利号角。在不同的时空里,这份信仰初心共同见证了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程。期待‘从中共一大到东线第一帆’文旅IP激励更多时代的奋进者传承红色基因,扬帆跨江赶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说。
无论是“家门口”的就医,还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在泰州日渐清晰而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