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顾介铸
通讯员 储陆萍 钱宏伟
不久前,泰州市效能办发布最新一期“骏马奖”评选结果,海陵区苏陈镇参评的“80天完成苏北党校旧址修缮工程”榜上有名。苏北党校旧址高质量修缮开放,离不开海陵各级“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的聚智助推,以及政协委员与社会各界的多方奔走呼吁。
苏北党校是江苏省委党校的前身。苏北党校旧址位于海陵区苏陈镇,修缮工程克服了历史建筑修缮标准严、文史资料征集难等困难,在短短1个月内完成立项审批,两个月内完成6000多平方米展馆的修缮与展陈。修缮后的苏北党校旧址获批江苏省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成为全国唯一的“反四风”党性教育馆,入选江苏首批100个红色地名。
记者了解到,自海陵区政协委员徐同华提出保护苏北党校旧址的提案后,多名政协委员持续跟进,多个委员履职小组就此建言献策。去年9月,海陵区政协“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会就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这一红色资源开展专题协商,形成多项议事成果。今年6月8日,海陵区“有事好商量·凤城名人议事厅”又走进正在修缮中的苏北党校,提出更具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海陵各级干部都要加强调查研究,倾听各方意见,让‘有事好商量’走进千万家,以实际成效赢得群众点赞。”海陵区委书记孙群说。上半年,该区创新出台《“有事好商量”巩固提升十条》,为推动协商议事常态长效提供了制度保障,让“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作为党委政府“好帮手”、人民群众“连心桥”的定位更加清晰,并助推一大批民生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海陵区政协主席刘玲告诉记者,“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已实现全区所有界别、镇街园区、村(社区)的全覆盖,成为凝聚群众智慧、汇聚基层力量的强大载体。为进一步扩大协商议事“半径”,该区创新设立“凤城名人议事厅”,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重点工作,广聚社会名人建言资政,助推解决大事;依托社区睦邻点,打造130多个遍布城乡的“商量驿站”,注重解决居民身边事,让“有事好商量”不断走深走实走心。
城中街道书院社区辖区内的南园小区建于1981年,基础设施较差。书院社区把握老旧小区改造契机,把原先的破旧茶亭改成“协商议事亭”,将玉带河边的人行道变成“群众议事廊”。改造后的玉带河畔,树木青翠、鸟语花香,成为居民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走进“议事廊亭”,社区干部可直接倾听群众意愿,了解百姓最真实的诉求。
放眼海陵城乡,全区152个村(社区)有一半以上都将“协商议事”平台建在百姓家门口,将协商文化延伸到田间地头,激活了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不仅将“亭廊园道”修葺一新,还让协商形式耳目一新。如今,“协商”成了海陵市民口中的高频词,“‘海’纳众智、‘陵’聚共识”的海陵协商文化正在形成。
放大“凤城名人议事厅”新平台作用,海陵区上半年还紧扣建设“三个城”“三大门”等重点工作,发挥政协界别优势,选取“东大门”建设与产城融合、打造科创城等一批重点议题,常态化开展跟踪调研与融合协商,进一步凝聚各方智慧共识。
6月28日,海陵区政协常委会围绕系统提升“东大门”城市门户形象开展专题协商,施亚春、华国新等7位常委围绕擦亮“东大门”名片彰显海陵颜值、构筑“青春活力型”片区等作了协商发言。区长刘剑波到会听取意见建议,并予以积极回应,要求有关方面认真研究、采纳落实,切实抓好协商成果的转化。
据了解,依托各级“有事好商量”平台问计问需于民,海陵区在初步排定今后3年实施“东大门”建设项目37个、总投资156亿元的基础上,前不久又新增了七里河闸周边整治、东环高架桥下绿化长廊建设、泰镇高速出口绿化景观提升等3个惠民项目。截至7月底,“东大门”建设项目已竣工8个、在建13个,计划下半年再开工11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