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城区+农村”双向发力 绘就水清岸绿新画卷
2025-09-16 09:26:00
来源:宿迁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李文静 通讯员 赵晓晓 李妍东

宿迁,枕河而生、依水而兴、因水而美。近年来,宿迁以“城区+农村”双向发力为抓手,通过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面推进黑臭水体动态清零,让曾经的“臭水沟”变身“幸福河”,为群众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生态家园。

9月10日傍晚,宿城区利民河在夕阳下泛着粼粼波光,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植错落有致。居民张沭伟正带着孩子散步,他说:“前几年河水又黑又臭,路过都得捂鼻子。现在不仅没异味,还能看见鲫鱼在水草里游。”

利民河的蜕变是宿迁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的一个缩影。该河北接西民便河、南至清水河,全长1.7公里,2018年完成黑臭水体治理后水质一度改善,2025年初因周边小区污水误接雨水管网、施工导致水位下降等原因出现返黑返臭现象。

对此,宿城区住建部门迅速响应,重新修订“一河一策”方案,实施底泥清淤、生态修复、管网改造等措施,并在河面布设400平方米生态浮岛,种植再力花、黄菖蒲等净水植物,通过植物根系吸附污染物,配合微生物分解作用,持续净化水体。

“我每天都要在利民河岸开展4次巡查,每次1小时左右,记录4个监测站数据,并检查岸边环境、河道水质和浮岛状况。”利民河河道巡查员于卓冉介绍。如今,利民河氨氮浓度已从治理前的5~6mg/L降至0.1~0.2mg/L,水质实现质的提升。

自宿迁开展群众“房前屋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攻坚以来,宿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不仅聚焦单条河道治理,还着力提升城区水环境整体质量。为长效保持治理成效,该局引入智慧治水手段,在城区河道布设180套视频监控和40套在线监测设备,实现24小时水质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系统立即推送整改通知,形成问题“发现—处置—反馈”闭环管理。

“治水是持久战,需久久为功。”宿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排水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和老旧管网改造,着力解决污水“跑冒滴漏”问题,从源头减少污水入河。同时,宿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还将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市民规范排水的意识,呼吁大家共同爱水护水,守护“家门口”的河道;完善长效机制,科学调度河道水位,持续做好水质在线监测工作,确保城区河道“长治久清”。

如果说城区河道的蜕变得益于精准施策与科技赋能,那么农村汪塘的“焕新”则更多依靠“因地制宜与群众参与”。在宿城区埠子镇大西村蔡庄组,昔日污水横流、蚊蝇滋生的汪塘,如今清澈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村民杜斌感慨:“以前塘边臭气熏天,现在塘水清了,岸边也绿了,空气都清新了。”

大西村汪塘的转变源于系统性治理。“我们没有孤立治理单个水塘,而是将村内4处汪塘水系贯通,形成水循环系统。”埠子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治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先以机械清淤手段消除内源污染,再铺设截污管网,将周边农户生活污水统一收集至污水处理站,同时还安装曝气设备,提升水体含氧量,进一步改善水质。

别具巧思的是,治理完成后,大西村将汪塘承包给有养鱼经验的村民,既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又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更有效激发了大家护水的积极性。如今,汪塘承包户每天留意塘水状况,及时反馈问题,村民也自觉维护周边环境,不再随意倾倒垃圾。

自宿迁开展群众“房前屋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攻坚工作以来,宿迁市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对国家监管清单内的17条水体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对列入省、市清单的水体开展抽测工作,加强监管,防止“返黑返臭”。此外,宿迁市生态环境局对排查发现的5条新增农村黑臭水体,逐一出台整治方案,目前已有4条整治到位,剩余1条的整治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经过持续探索,宿迁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中总结出三条行之有效的经验:模式上更加注重系统性,将水体治理与镇村规划、断面水质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统筹结合,实行上下游全流程整治;措施上更加注重针对性,结合村庄人口分布、基础设施建设、改厕、灌溉需求等实际情况,鼓励资源再利用;管护上更加注重日常性,进一步细化乡镇级、村级河长在河道管护中的职责,明确要求乡镇级、村级河长做好河道日常巡查、违建清理、岸线保洁、漂浮物打捞等工作,让每一条河道都有人管、管到位。

宿迁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副处长秦武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开展排查整治工作,对村庄周边、“房前屋后”、河塘沟渠等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式排查,确保及时发现新增或反弹的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将定期组织“回头看”,对已完成整治的水体,出台明确的“回头看”计划,重点检查水体感官状况、水面有无漂浮物、岸线保洁情况等,确保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将畅通监督反馈渠道,鼓励村民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反映身边新出现的黑臭水体或整治后反弹的问题,对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及时排查、尽快整治,并将把整治结果向群众反馈,让群众真正参与到治水工作中。

如今的宿迁,从中心城区的主干河道到偏远乡村的支流沟渠,处处都能看到水清岸绿的新景象。这场持续推进的群众“房前屋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攻坚工作,不仅让城乡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更重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逻辑。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西楚大地深深扎根、开花结果,“乡村河里游泳、水里捉鱼”的亲水愿景也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