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马爽
7月8日,宿迁市南水北调尾水导流工程调度中心内,一座白色方舱舱盖缓缓开启,一架无人机轻盈升起,沿着预定航线,开始对尾水导流工程管网进行自动巡检。高清镜头持续拍摄记录,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同步扫描地面——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市水利局市区河道管理中心运用AI技术,为筑牢水安全防线编织“智慧防线”的日常一幕。
面对极端天气频发挑战,传统水利巡检方式显得力不从心。市区河道管理中心主任胡继成介绍:“我们率先构建了覆盖城区115公里尾水导流工程管网的长距离无人机智慧巡检体系。”这套由分布在关键点位的4座无人机方舱组成的系统,彻底改变了水利巡检的传统模式。巡检员不再需要顶风冒雨,取而代之的是高效的“智能巡航”。
“坐在值班室,线上操作系统就能完成巡查,既减少了人员投入,又提升了效率。”值班人员道出了基层操作人员的切身感受。无人机智慧巡检系统的核心能力在于AI识别,主要目标是捕捉管道沿线工程车辆活动。例如,一旦发现挖掘机,系统会自动拍照取证。识别到可疑迹象或隐患,系统会自动生成工单,下派相应部门赶赴现场核实处置。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这套“无人机方舱+AI诊断+数字平台”新机制已累计执行2211架次自动飞行任务,完成2万公里智能巡检,工程车辆识别准确率高达99%,成功发现并处理了5处潜在问题,巡查覆盖率在98%以上,将风险预警的触角延伸到水网的“神经末梢”。
空中的“眼睛”捕捉信息,地上的“大脑”则负责分析和决策。为全面筑牢水安全防线,宿迁正全力打造强大的数据中枢——宿迁水利信息化综合平台。
“我们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推动构建‘1+3’智慧水利体系。”市水利局数字中心工作人员郑榕轩介绍,该体系构建起一个以水旱灾害防御为重点的强大核心数据库。
目前,该体系已汇聚104个雨量站点、457个水文站点以及覆盖河湖、闸站工程、小水库、城市易涝点的355路实时监控视频数据。“这些多源、实时的数据,为我们精准掌握雨情、水情、工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郑榕轩说。
无人机翱翔于空,数据奔流于网,智慧凝结于心。宿迁通过构建智慧水利体系,将前沿科技深度融入水安全保障的“毛细血管”,不仅大幅提升了巡检效率和风险预警能力,更通过强大的数据整合与应用能力,为防汛抗旱决策装上了“智慧大脑”,在极端天气多发的背景下,为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数字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