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超 丁宏波 丁威程 王世停
围棋竞技有个术语叫“厚势”,特指棋形稳固、子力强韧且具有巨大潜力的发展状态。今年以来,南通市委主要领导在各种场合高频提及“三个项目”——以斯堪尼亚为代表的外资项目、以蓝海新材料为代表的央企项目,以及中天科技为代表的民企项目。外资、央企、民企纷纷看好南通、重仓南通,共同构筑这座“万亿之城”决胜“十四五”、布局“十五五”的“发展厚势”。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出,当下的投资力度就是未来的发展速度。金秋时节,记者走进“三个项目”建设现场,直击江海大地“干字当头”的滚滚热浪。
百亿重仓,外企拥抱大市场
【现场镜头】 9月20日,位于如皋市中瑞大道1号的斯堪尼亚如皋工业生产基地焊装车间内,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协同作业,精准完成车身的焊接、压合等关键工艺。一眼望去,它们就像一群超级灵活的“钢铁侠”。这里是斯堪尼亚在全球布局的第三个工业生产基地,也是其近70年来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
9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98批)公告,同意斯堪尼亚制造(中国)有限公司已列入《公告》的所有产品,生产地址变更为“江苏省如皋市城北街道中瑞大道1号”。这标志着,斯堪尼亚正式获得在华独立生产资质!
自2020年我国取消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后,斯堪尼亚成为首个以独资模式实现本土化生产的欧洲重卡品牌。百亿元投资如同一张沉甸甸的信任票,传递看好中国、看好江苏、看好南通的坚定信心。项目尚未正式投产,就已强力拉动一条产业链。据了解,斯堪尼亚已在江苏定点40家一级供应商,峰值年配套金额超10亿元,近10家省外及国外供应商已在江苏投资或计划投资新的生产基地。
“四季度,我们将迎来首批整车下线。”斯堪尼亚亚洲工业运营信息传播部总监Amanda Liu介绍,未来,计划将整车产品零部件本地化率达到85%以上,通过“就近配套”降低成本、缩短交货周期、提升综合竞争力。
重仓南通的不只有斯堪尼亚。随着日企对华近年最大单体制造业投资项目YKK、默克制药海外最大生产基地、拜耳亚太研发中心等一批牵引性外资项目落地开工,南通现集聚外资企业总数超3800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500亿美元。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合作,南通正全力塑造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
铿锵落子,央企冲浪新蓝海
【现场镜头】 9月26日,位于通州湾示范区的中石油蓝海新材料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南黄海畔约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0余家建设单位、500多台施工机械、5000余名工人正火热“会战”高端聚烯烃新材料项目。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只为早日圆梦——建设世界一流高端化工新材料公司。
一年前的9月26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主要领导的共同见证下,总投资500亿元的中国石油蓝海新材料项目正式开工。作为中国石油集团全资子公司,蓝海新材料要全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新材料技术,成为中国石油新质生产力“种子队”。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划建设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在此落子,蓝海新材料将成为中国石油“南方战略”的重要支点,溯江而上服务长江全流域,顺江而下通达全球,将聚力打造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策源地、绿色低碳示范区。
“蓝海”与“蓝湾”双向奔赴,是央企转型发展与江苏向海图强的战略交汇。蓝海新材料(通州湾)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高端聚烯烃项目47个主项单元全部开工,中试基地项目21个建、构筑物全部完成封顶,比原计划提前17天。同时高效统筹10余项重点研发任务,其中8项已完成开题立项。
与蓝海新材料相隔仅数公里,央企掀起“抢滩”热潮。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中铁四局智能制造基地竞相落子。通州湾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陆忠华介绍,围绕石化新材料、海洋高端装备、现代纺织三大主导产业,将为央企“旗舰”组一支“舰队”,力争3年打造千亿级工业新城,5年形成绿色新材料千亿级集群以及高端海工装备、现代纺织两个500亿元级集群。
筑梦未来,民企奋竞新赛道
【现场镜头】 9月23日,南通开发区的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刚刚投产的铜缆车间里,100台拉丝设备同时轻轻震动,将一根根铜棒拉成直径0.58毫米的铜缆。别看它只比头发丝粗一点,却能一秒钟传输224G数据,可组建AI的“神经网络”。
“人歇机不歇,24小时不间断生产!”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宗铭介绍,高速铜缆作为短距离高速数据传输的“动脉”,广泛应用于AI训练集群、超算中心、5G/6G基站等场景。企业正谋划上马二期项目,预计到明年年底将形成250台套的生产线,产能实现倍增。
从最初给国外品牌代工积累技术到成功研发中国首根实用化海底光缆,如今的中天科技,已成长为全球新能源与通信领域的“隐形冠军”,业务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南通首家营收破千亿元的制造业企业。“市场风口永远在变,向‘新’而进是不变法则。”中天科技集团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天科技已挺进深海经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多个创新赛道,将努力成为技术输出型跨国公司,迈向“下一个千亿”。
中天科技身后,是万马奔腾的民企创新大军。数据显示,民营经济贡献了南通73.8%的GDP、72.12%的税收和90%的就业岗位。全市17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有141家为民营企业,占比超80%。勇跳“舒适区”,敢闯“无人区”,成为南通民企的鲜明群像。
外资看好南通,央企抢滩南通,民企加码南通……上半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跃居全国27个万亿城市第18位、增速列第4位;工业用电量增速连续40个月高于全省平均。当前,南通正着力放大“左右逢源”优势,打造“万事好通”营商环境,为“下一个万亿”厚积动能。
“南通作为经济大市,能不能扛起挑大梁的政治责任,关键在项目。”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说,全市上下以“干字当头”的奋斗姿态、“干出精彩”的目标追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聚力跨江融合、兴海图强,积极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协同,加快将机遇优势、项目厚势叠加转化为发展胜势,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