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盛文虎 通讯员 孙良梅
深秋的老山层林尽染,正是一年中最美时节,南京市浦口区响堂村人头攒动,游人络绎。
国庆前开业的云谷见野植艺美学空间里,主理人张玉龙头戴渔夫帽,身穿背带裤,拿着花艺剪刀在侍弄着他的“宝贝”——盆景小品。两层小院,藤蔓、苔藓、灌木在柔光的掩映下别有风情。他的身后,专程从城里赶来的白领王雨淇,端起一杯美式咖啡,拍照发了朋友圈。
这个人景互动的场域,不仅有就地取材的绿色美食,还售卖各种造型绿植、家装布景,但最让张玉龙骄傲的是,小店为都市白领营造了放空心灵、排遣焦虑的氛围,“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买单,这种生活方式符合他们的消费心理。”
用绿色装点餐厅,把门店开进山村,张玉龙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跟风“抄作业”。10多年前,还在做房地产的他就有一个梦想,在绿水青山间开一家好吃、好看、好玩的体验店。身为土生土长的江浦人,张玉龙选择了响堂,用一株植物、一杯茶、一场对话,定义不一样的“田园生活”。600平方米的民宅,足以装下一条产业链,绿植来自他的园艺工坊,食材由永宁的蔬菜基地提供,室内装修是设计师团队的杰作,店里的桌椅板凳、盆碗碟勺都是合作伙伴的产品,食客看中就能买走。
云谷见野,是响堂最新亮相的门店。山谷里的村落,用5年沉淀,以愈发丰满的业态矩阵,更深层次释放乡愁的价值。从网红咖啡到特色餐饮,从非遗手作到潮流体验,原住民和新村民碰撞交融,在响堂栀子花香中续写乡村振兴的故事。
与云谷见野一墙之隔的NEWARC南法餐厅,把乡村的“土味”融入“洋气”的西餐。门口的喷泉雕塑和餐厅的垂挂花艺,处处传递着欧式风情。打开菜单,却能发现更多的“响堂印记”——不同时节推出应季特色披萨,村里的特产黄精与玫瑰桑葚做成花茶,马兰头取代芝麻叶成为披萨配料,林间溪边的石蒜也“登堂入室”上了餐桌。
这是一家漂亮的餐厅,也是一条情感的纽带。村里的居民,农闲时可以来打零工,自家种的蔬菜也是店里首选的沙拉食材。午后没有客人时,店长会请来左邻右里,品一品自制的下午茶,“商业不是乡村的入侵者,而是让土地焕发新生的催化剂。”附近,南法餐厅的姊妹店青山烤房即将开业,主打西班牙风情的原木烧烤,与村里的大福来烤全羊“一土一洋”,相映成趣。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五五”规划的建议明确,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当乡村振兴进入“下半场”,响堂的实践路径逐渐清晰。“通过潮流业态的布局和消费场景构建,让自然生态、在地文化与现代生活找到共鸣。”浦口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用产业化思维运营美丽乡村,关键在于找到与乡村契合的业态,推动流量变现,实现主理人、原住民和产权企业多赢的局面。
在响堂村口的北集散中心,响骑·机车茶档已经成为南京及长三角摩友圈的知名地标。31岁的赵大宽也是江浦人,打小就跟着父亲在老山里学骑摩托。在意大利学设计、在上海深圳创业之后,今年6月他回到老山,与合伙人开了这家为过往骑友打造的补给驿站。
“老山的风是自由的。”赵大宽说,因为山势起伏、风景别致,每年吸引大批上海、扬州、合肥来的年轻人。依托近5000人的庞大社群,这个夏天机车茶档每晚都有百余辆摩托在此集聚,点杯咖啡,吃个汉堡,人均三五十元的消费,就可闲聊到万籁俱寂。业态焕新,让响堂成为年轻客群“向往的山谷”。
“文旅新业态、新场景层出不穷,乡村旅游还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浦口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去年响堂到访人次近40万,带动村民增收30%。农文商旅融合,浦口文旅集团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紧扣乡村“五大振兴”主题,让这个已经“出圈”的村庄赢得“满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