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让城市健康永续
2025-11-22 08:11: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卫鑫 陈澄

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举行。南京这座滨江之城,迎来了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等10个国家的城市市长及代表。世界城市市长在建设性的对话中分享城市治理经验,探讨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3天时间里,嘉宾们行程满满,收获颇丰。

活动第一天,嘉宾们就在球场上感受到了“苏A”与“苏超”的活力。19日一大早,嘉宾来到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参观学生球员训练,与球员们进行了一场“点球大战”。

意大利科莫市市长亚历山德罗·拉皮内塞踢进了一粒点球,他告诉记者,在他的家乡,科莫足球俱乐部非常有名,科莫队在意甲也是排名靠前的球队。“体育可以让城市友谊更紧密,说不定这里的球员将来也会到科莫比赛。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要为青年人多创造交流机会。”拉皮内塞说,这是他第一次来南京,“希望这成为我们未来合作的起点。”

“苏超”南京队西班牙籍主教练何塞·罗德里格斯也来到这里,向嘉宾们介绍了他执教的感受。他说:“足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沟通的纽带,把我们大家联系在了一起。足球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脚下,就像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一样,它也可以成为城市之间的对话。”

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理事会成员、世界城地组织北非区域办公室主任穆罕默德·赫加吉告诉记者,在这里,他看到了南京对教育和体育的重视。“足球是集体运动,球员间的默契协作能打造一支优秀的球队。同样,城市间的协作也很重要。体育既能为国家间的交往创造条件,也能增强城市互动,让城市间的友谊更紧密,这就是体育的魅力。”

南京依江伴河而生,江河滋养着文明,也塑造了这座城市的文脉。城墙保护的精细化管理、老城南深厚的“南京记忆”、江豚保护项目的经验,都成为城市间文明对话的纽带。

在扬子江畔,水清岸绿的画面吸引了嘉宾;在江豚自然保护区,嘉宾们乘船观测江豚,与江豚卡通玩偶合影。德国迪特福特市市长贝恩德·麦尔说,江豚是生态保护的美好形象,这也证明,长江生态保护完全可以做得很好。“这样的成绩,应该要让全世界知道。”

埃及吉萨省位于尼罗河西畔,是埃及最为古老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吉萨省副省长阿卜杜勒哈利姆介绍,南京城墙与埃及古城墙十分相似,都有着悠久的古代文明,吉萨还拥有金字塔、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这样震撼世界的文化遗产。“我个人参与了一个类似于南京小西湖‘微改造’的项目,以探索‘游客体验’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她介绍,在项目实施中,政府与当地居民进行充分沟通,把开发的方案呈现给居民,更好地实现透明,在社区和政府间建立信任。

在南京老城南参观时,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市市长扎尔科·米钦告诉记者,诺维萨德是多瑙河畔城市,2022年获得“欧洲文化之都”称号,在城市建设中,政府部门也在思考如何将历史景观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我们当前最大的文化遗产项目是阿尔马什街区建设,全面更新基础设施,努力恢复其三四百年前的风貌。我们看到了小西湖渐进式改造的成果,也希望以精细化的理念让我们城市的老建筑焕发生机。”

在小西湖举办的古都风貌保护与复兴文化沙龙活动中,马来西亚马六甲历史城区工作委员会主席颜天禄说,城市更新中的遗产保护与智慧更新让他感触良多,因为20多年前在改造马六甲鸡场街片区的时候,他也面临许多类似的问题。颜天禄介绍,郑和下西洋时,就在鸡场街一带设立官厂作为补给中转站,那里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鸡场街走向了没落,将近70%的房子都荒废了,我们看了很心痛。后来就成立鸡场街工作委员会,来保护和振兴整个片区。”他说,当时居民不理解,他就挨家挨户去做工作,还到中国来考察,借鉴步行街的建设经验。如今,经过25年的努力,整个片区2000多栋骑楼风格的建筑都恢复了,更重要的是,鸡场街片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展现中华文化的一道窗口。

在21日举办的长江文化南京论坛上,与会嘉宾和专家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技术创新与河流资源的保护利用如何有机结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1999年就曾来到中国进行考察。他认为,河流应该是被照料的对象,而不是被征服的对象,而长江流域的保护无疑是中国保护水资源方面很好的案例。“中国在河流治理方面锐意创新,还通过立法形式保护长江,我们觉得这不只是去保护水资源或者其中的水生生物,更多是把生态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核心原则。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候鸟以及其他生物因此得到了保护。”

河流是有生命的主体,同时它也带来了文化和身份的认同,应该享有基本的“生存”和“健康”的权利。世界城地组织北非区域办公室主任穆罕默德·赫加吉表示,河流的健康与其所维系的遗产的完整性直接相关,健康的长江和干净的尼罗河,既是居民高质量生活的先决条件,也是为游客提供良好体验的基础。“我们崇尚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保护城市和江河自身的文脉以及不断的焕新,可以更好地反哺城市的发展,而不会损害城市的未来。”

作者:  编辑: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