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农团队三十余载科技“点金” “一朵菊”带动多省花农奔富
2025-10-11 07:57: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杨频萍 通讯员 王璐

金秋十月,贵州麻江县药谷江村500亩菊花园迎来十周年开园庆典。在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团队的科技赋能下,这片昔日的普通种植园,已蝶变为集花海观光、体育竞技、农趣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文旅地标。与此同时,江苏、浙江、贵州等10多个省份的20余个菊花基地也陆续开放,从露天花海到菊花博览馆,从菊花系列国潮衍生品到菊花茶、菊花宴,菊花不仅装点生活,更成为带动产业的“致富密码”。

菊花原产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菊花产业却面临“卡脖子”之痛:切花菊、园林小菊等95%以上依赖进口,品质单一、抗性差、种质资源分散等制约了自主品种选育。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在上世纪90年代开启菊花遗传育种研究,带领团队跨越30余年、行程数十万公里,从云贵高原到青藏冰川,从东海之滨到西北荒漠,收集珍贵野生资源,最终建成全球保存种质资源数量最多与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菊花种质资源库——“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保存5300余份资源,为菊花新品种培育和全产业链创新提供了战略储备。

依托这些资源,团队选育出切花菊、园林小菊、茶用菊等系列新品种400余个,获国家发明专利83件,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48个,20个品种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目前,育成的切花菊、园林小菊品种分别占商业化品种的30%、60%,辐射70%产区。以“南农小金星”为例,这个2015年育成的切花菊新品种,2023年年销售量达数百万支,还反向输出到日本、韩国等菊花生产大国。

为了将实验室品种转化为产值,陈发棣带领团队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品种推广”全链条创新机制,建立完善的国产商业化育种体系。每年配置约200个杂交组合,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经层层严选推向市场。针对菊花重要性状形成机制不明、主栽商业品种单一、抗耐性差等关键问题,团队开展持续攻关,育成多个市场热销品种,结合设施切花菊水肥一体化等领先技术在20多个省市落地生根。团队还联合龙头企业共建“育繁推”示范基地,如在云南开远与开远天华园艺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多个科研平台,5年来完成30余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研发。在缤纷园艺2025年切花菊推广名录中,多个南农新品种入选,成为花农“新宠”。

在南京农业大学对口帮扶的贵州麻江,从2016年种下第一株试验菊苗,到如今建成千亩菊园,配套深加工生产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直接或间接帮助2000余名群众实现就业,10年来综合旅游收入超2亿元。在湖北麻城,团队为濒临灭绝的福白菊建立“种源银行”,实现亩均增产50%、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在青海湟中,“南农金菊”让海拔3000米的高原首次实现菊花规模化种植,带动花农每亩增收七八千元;在云南开远,助力当地实现“煤城”变“花城”,合作企业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菊花种苗年出口量占据日本市场进口总量的45%以上,全国出口总量90%以上……

从南京农业大学走向全国20多个省市,菊花产业链仍在不断延伸。团队研制的菊花口红、护手霜等美妆洗护用品热销全国,成为国潮优品。在全国建成20余个菊花主题休闲旅游基地,多个基地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均游客超300万人次。

一朵菊花不仅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更让中国菊香飘向全球。贵州麻江“金菊花造就金银谷”、湖北麻城“聚焦花经济 做好花文章”项目连续入选第三届、第四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