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彩线,把妈妈留在家
2025-10-04 08:10: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谢诗涵

虎纹、马缨花、山茶……这些西南地区的特色民族纹样,如今走出了云南南华大山。9月30日,在南京雨花客厅商场里,云南南华彝绣文化驿站启用,驿站里斑斓的彝绣吸引了不少南京市民游客的目光。

该驿站是东南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南华县的最新成果。南华彝绣,这一曾经被视为“小、散、弱”的农村副业,如今已成长为年产值过亿的富民产业。3616名绣娘实现了居家就业,其中包含109名残疾人士。许多曾经不得不外出打工的母亲,如今可以“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

2025年全国乡村工匠名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丁兰英对此深有体会。“年轻时我外出打工,4年只回家过了一次年,3岁的女儿在电话里的那句‘妈妈,你长什么样了’,我至今想起仍心如刀割。”这份思念,让丁兰英毅然返乡重拾彝绣。她清晰地记得,是东大帮她们找到了最关键的第一批优质面料和丝线。人才培养、资金支持、技能培训、研发设计、市场推广……自2013年承担定点帮扶任务以来,东南大学持续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产业帮扶体系。如今,丁兰英所创办的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已吸纳千余名绣娘就业。

“在东南大学,彝绣早已超越帮扶本身,成为美育的新形式、乡村振兴的新阵地、连接情感与文化的新纽带。”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书记赵天为介绍,此次启用的雨花客厅彝绣文化驿站,是东南大学助力南华彝绣在南京设立的第一个直营点,其首任店长由全国首批残疾人美丽工坊的绣娘白清秋担任。“未来,这里将不仅仅是一个销售窗口,更是一个动态的展馆。我们学院学生设计的百余套创意作品将在这里轮番展出。”赵天为表示。

“我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乡村工匠,更是一名传承人。”丁兰英望着驿站里熙攘的人群,语气坚定,“感谢各位亲人的帮扶,我们绝不会辜负期望,一定要让彝绣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用针线绣出我们的幸福未来。”

作者:  编辑: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