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娇
通讯员薛晶晖张永祥练红宁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8个生日。人民军队从南昌起义的烽火中走来,既是保家卫国、能征善战的钢铁长城,又是拥政爱民、服务群众的先锋模范。
今年4月,兵城南京再次捧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牌匾,实现“十连冠”目标。这是南京军民共同的政治荣誉。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子弟兵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的责任担当。驻宁部队在担负任务、精武强能的同时,哪里需要往哪里冲锋,积极参加抢险救灾、扫雪除冰、结对帮扶、乡村振兴等急难险重任务,书写了一段段见义勇为、爱民助民的双拥佳话,无愧为人民群众的守护神。
见义勇为有担当
从一个兵爱民,到一群兵爱民,再到一城兵爱民,正是子弟兵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写照,也是兵城南京的独特荣光。
7月5日下午3时许,南京市玄武区蒋王庙街上,一名五旬骑行者摔倒流血,“让一让!”身着体能服的驻宁某部军医方泽正好经过。他冲到伤者身边,迅速将倒地电动车拖到路边。他半跪在滚烫的地上施救,发现鲜血正顺着伤者眼角往下淌,糊住了半张脸,便从口袋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单兵急救包为伤者包扎。处理伤口的间隙,他用肩膀和脸颊夹着手机拨打急救电话。救护车开到医院后,他帮着推病床、办手续,直到医生说“暂时脱离危险”,他才悄悄洗去身上血迹离开。
6月25日18时38分许,正值退潮高峰,一名小女孩被退潮时的离岸流迅速带向外海,孩子的爷爷跃入海中施救也陷入困境。完成海训返程的驻宁某部二级上士张文康、中士董建华和上等兵周志龙立即卸下装具,冲了过去。凭借过硬的游泳技能和娴熟的团队协作,他们采用“前拉后推”方式,顶着暗流,艰难向岸边转移。爷孙俩被安全救上岸。
“赵忠祥临危不惧、冲锋在前的表现,彰显了人民子弟兵的爱民情怀和忠诚担当。”6月22日,驻宁某部收到河南省洛阳市的感谢信和锦旗。原来,6月15日,该部战士赵忠祥乘坐公交车回家途中,发现麦田浓烟滚滚,第一时间冲向火场开辟隔离带,迅速用水打湿衣物、捂住口鼻,救出麦田旁民房内两名老人,又与消防救援人员一同拓展隔离带,将大火扑灭……
驻宁部队官兵用忠诚和热爱延续一个个“南京军中好人”的爱心故事和时代佳话,无愧新时代的“活雷锋”,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乡村振兴挑重担
心装大地,情系乡村。驻宁部队和广大官兵始终把爱民作为自觉行动,走在乡村振兴的帮扶前列,唱响了一曲曲时代战歌。
今年年初,潦田村内,由陆军工程大学援建的双拥连心桥正式通车。原来狭窄坑洼的土路和一人宽的木棍桥,被一条崭新宽阔的水泥路桥代替,从规划选址到建成通车,仅用半年时间。
高淳区阳江镇潦田村是陆军工程大学的乡村振兴结对共建点,近年来,在陆军工程大学的帮扶下,当地不少民生难题得到解决。潦田村党总支书记陈正军介绍,陆军工程大学自2018年与潦田村结对帮扶以来,不仅给予资金支持,为村里整治硬化道路,帮助困难群众修房子,安装路灯美化环境,还组织宣讲团成员到村里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等,让群众安心放心谋发展。每年春节慰问困难和边缘户,组织医护人员为村民免费体检等,不仅运用科技成果助力育蟹,还组织后勤部门采购村民的大闸蟹,既让官兵品尝了高淳特产,也通过消费帮扶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成为免费的“宣传大使”……
长期参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陆军工程大学政治工作处副主任王含丰是这项工作的见证人,他用许多笔墨写下潦田村的故事,在《解放军文艺》杂志发表。
盛夏时节,栖霞区龙潭街道太平村一块50亩的葡萄园产业基地,八方游客络绎不绝前来采摘,村民也乐开了花;今年他们又新辟包括40亩大棚在内的65亩蔬菜基地,种植了茄子、羊角蜜、空心菜、青菜、萝卜、西红柿、黄瓜、豇豆、芹菜、丝瓜、青椒及西瓜等,预计年产7.5万公斤左右,收入约26万元。这是驻宁某部“临汾旅”和太平村十年结对帮扶的崭新成果。
近年来,该部专门成立领导小组,为太平村研究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葡萄园、蔬菜基地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和设备支持,并邀请专家为村民进行专业培训,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现在的太平村面貌一新,人气兴旺,正向旅游名村、双拥名村迈进。2023年,太平村被确定为全军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建设对象。
驻宁部队在完成主责主业的同时,爱民行动从不落后,东部战区帮扶井冈山地区和慰问关爱驻地困难老兵及群众,东部战区空军帮扶江西泰和地区,江苏省军区帮扶贵州大凉山地区,武警江苏总队帮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效显著;陆军指挥学院与驻地附近多个村进行党建共建、送医送诊、困难慰问和结对帮扶,海军指挥学院助力四川凉山民族中学援建援教促进人才培养,陆军工程大学“爱心向黔进”团队助力山区学生上学的活动已经坚持15年,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帮助云南省禄劝县翠华镇普渡河沿岸种植沃柑380多亩,受益农户达7个自然村;东部战区总医院坚持多年送医上高原帮助部队和群众,并经常组织医疗队深入革命老区送医送诊,南京警备区支援苏北和六合地区项目都在生根结果;驻宁某部近几年为仪征市泗涧村援建基础设施、帮助贫困学生数十人。
军爱民,民拥军。驻宁部队官兵在抓好练兵备战的同时,坚持走到哪里,双拥共建到哪里,造福到哪里,支持地方发展、服务驻地群众,赢得了南京和驻训地、过境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军民共建惠民生
“军队和老百姓,咱们是一家人。”驻宁部队与南京城乡结成上千个共建对子,还在全国各地建有不少共建帮扶点,发挥着关爱群众生活、助力人才培育、促进地方发展等独特作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临汾旅官兵与南京人民心连心”是驻宁某部“临汾旅”参加扫雪除冰和抗洪救灾现场的横幅,已经成为南京军民关系的写照,也是这支部队拥政爱民的印记。这支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英雄部队,凭着“猛、狠、拼、犟”的攻坚精神完成一项项任务,参加过南京长江大桥等多个重点工程建设,南京许多重大活动中也有他们冲锋战斗的身影。
被誉为“生命之舟”的驻宁某部,曾用26分10秒就在千米江面架起一座钢铁浮桥。他们吃在堤上、睡在地上、淋在雨中、泡在水里,先后数十次转战江西、安徽、江苏等地执行抗洪抢险、抗击台风、扫雪除冰等急难险重任务,曾获得“抗洪模范营”和“抗洪救灾模范连”荣誉称号。该部三级军士长黄续,从2014年开始,先后资助甘肃、河北7名贫困山区学生,还无偿献血10700毫升。
一代接着一代干,东部战区总医院坚持40多年在梅园新村社区开设家庭病床,进行医疗知识讲座,开展义诊活动,走进市民家中看病问诊治疗,成为“永远不走的军医雷锋”;一代跟着一代传,东部战区某部三连与伤残退伍老兵蒋师傅结亲40余年,老兵走新兵接,从“上门认亲”的坚守,到社区“老妈妈服务队”的温情,再到学雷锋实践站的诞生,让更多社区老人得到帮助,连队与太平门社区共建40多年,获得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的殊荣;一代有着一代情,1992年原空军气象学院学员来到夫子庙大成殿广场开展学雷锋活动,“雷锋常驻夫子庙”叫响34年,拓展到秦淮区所有部队、街道、社区和养老院,2023年陆军工程大学联合军地单位推出“军民携手学雷锋、双拥文明玄武湖”及“雷锋传人在标营”等活动,军民学雷锋活动南北呼应、点位更多。
“军民本是一家人,根脉相连情谊深。”新时代双拥标识在南京街头呈现,双拥之歌在军民中间传唱。南京作为驻军大市、双拥大市,子弟兵的行动深深打动着南京人民,双拥文化已经融入南京人的血脉,从165个红色文化资源点、1330多个服务站,到数十万军人和老兵,再到全市人民,汇成了报国强军的洪流。
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三百六十行,行行拥军,服务部队备战打仗,解难题、办实事,慈善拥军基金为驻宁部队困难官兵5200多人资助2300多万元,《南京送喜官兵立功光荣榜》12年共有1898名官兵上榜,抗洪英雄杨太平烈士纪念碑亭“太平亭”成为新的双拥实践和红色教育点。2023年,南京成为全国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及游园的首个副省级省会城市;双拥周刊及双拥长廊、公交25路双拥线、“双拥号”有轨电车、双拥文化馆正融合更多南京双拥文化,激励南京军民在强国强军新征程中奋勇前行,续写“爱我人民爱我军”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