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连云港徐圩新区,阳光透过薄雾洒在鳞次栉比的白色储罐上,纵横交错的管廊宛如一条条灵动的“水脉”。中控室内,巨大的电子屏上数据流不停跳动,实时显示着各企业废水排放量、处理进度和再生水输送量——这套覆盖整个石化园区的智慧水资源循环系统,正以每分钟近百立方米的流量,将污废水转化为清澈的工业用水。
作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徐圩新区曾长期被工业废水“卡脖子”。2021年,方洋水务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建成投用,创新推出“一企一管、一企一罐、分类收集、分质处理”模式,“将不同特性的废水纳入多条处理线,精准调配酸碱、循环利用碳氮磷,就像给不同病症的患者开不同药方。”江苏方洋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志刚说。目前,中心具备23.2万吨/天的废水处理、17万吨/天的污水集中再生回用能力,去年园区70%的废水实现“重生”,年回用量达1800万立方米。
在提升水处理效能的同时,双膜回收工艺的应用,既为周边水环境“减负”,也让水资源效益持续释放。更妙的是,中心建立的再生水水权交易机制,将企业的再生水配额变成可量化、可交易的数字资产,破解部分企业因排水量小、输送远而“弃用”再生水的难题。这样一来,用水大户通过购买再生水降低生产成本,而节水先锋则能将省下的水权变现。“仅2024年,就为企业减少外购脱盐水等成本约0.86亿元。”程志刚说。
水资源的循环故事还在续写。日产5万吨的高品质脱盐水工程正加速推进,未来这些接近纯净水标准的“活水”将直供田湾核电站,产生的蒸汽又会回输至园区化工企业。“这不是简单的‘一水两用’,而是产业链条的深度耦合。”连云港市水利局副局长刘聪贤感慨道,跨企业、跨行业的水资源协同,让每一滴水都在产业生态中绽放最大价值。
如今,这样“变废为宝”的传奇从徐圩新区向连云港全域铺开,一幅“南有灌云、中有徐圩、北有连云”的再生水利用画卷正徐徐展开。
向南眺,灌云县临港产业园内,一座总投资5亿元的再生水厂正拔地而起。“设计日处理能力4万吨,通过先进工艺将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深度处理,达到中水回用标准。”项目负责人曹磊介绍,“投运后,年可供再生水1095万立方米。”这既能满足沿海工业用水需求,又能解决尾水排放难题,为区域发展注入“水动力”。
往北看,连云港港也将迎来再生水规模化应用的新场景。根据规划,连云区光大水务与港口控股集团将牵手建设约10公里输水管网,把达标再生水送进港区,用于喷淋等作业。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近期日供水量4万吨,远期将扩容至8万吨。“再生水稳定供应,对港口降尘、环保作业太关键了,绿色效益看得见、摸得着。”港口控股集团总工程师胡永涛说。
连云港再生水利用的突破,绝非偶然。在连云港市节水管理信息系统的大屏上,全市18家重点用水企业的非常规水使用数据实时跳动。“去年给重点用水户装上非常规水智能计量表,就像安了‘千里眼’。”连云港市水利局节水中心主任张顺胜边操作系统边介绍,用水户的非常规水使用量,实时数据汇入连云港市节约用水管理信息系统,为非常规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精准监管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这套智慧监测网络与用水审计、水平衡测试等手段联动,织就一张全链条监管的“防护网”。
政策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在此同频共振。“再生水利用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刘聪贤说,“我们正统筹推进全域再生水管网‘一张网’建设,推动应用场景从直接达标入河排放向工业、市政、生态补水等领域拓展,让再生水在全市‘多点开花’。”
从令人头疼的“废水”到驱动升级的“活水”,从割裂的管理到全域协同的“大循环”,连云港以水资源循环再生为支点,不仅撬动产业升级与生态改善的双赢,更走出一条政企协同、产业联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沿海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连云港样本”。黄海之滨,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正在循环往复的“活水”中,书写着更动人的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