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洒在清江大闸的券洞上,六百年的青石块泛着温润的光,远处游船码头的灯笼已次第亮起,倒映在碧波里。9月16日,“水韵江苏・美好生活”传播者计划采风团来到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一起踏入这幅“昼与夜”交织的画卷。
作为大运河的世界文化遗产点,清江大闸是采风团此行的第一站。站在桥上望向闸体斑驳的石壁,仿佛能听见明清时期漕船过闸的号子声。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水利枢纽,曾是“南船北马”的咽喉要地,如今虽不再承担漕运功能,却以活态遗产的姿态,成为解读运河文明的教科书。闸边的导览牌上,清晰标注着大闸如何见证清江浦从小镇到漕运都会的变迁。
从清江大闸沿河北行,便是充满烟火气的花街。青瓦白墙的街巷里,挂着“《北上》取景地”的木牌,不时有游客举着手机寻找剧中场景——自电视剧《北上》播出后,这条承载着运河记忆的老街,成了新晋打卡地。但采风团发现,花街的吸引力远不止“影视同款”:在望棠非遗传习馆的木刻工坊里,传承人正指导游客制作“北上”字样的非遗版画,墨香与木质感交织;景区入口的“花漾运河”涂鸦墙前,孩子们用彩笔描绘心中的运河,家长则忙着记录这份童趣;而“花漾运河号”专线游船正停靠在码头,等待载着游客从花街出发,经花巷深入运河腹地,沉浸式体验剧中“一河连古今”的意境。“之前是冲《北上》来的,没想到能亲手做版画、坐船看夜景,感觉摸到了运河的‘魂’。”一位来自南京的游客告诉采风团,这趟行程让她从“追剧人”变成了“运河文化迷”。
这份“超出预期”的体验,藏着景区对“流量转化”的深度思考。据景区负责人介绍,《北上》播出后,花街及周边的游船销售额同比增长11.15%,集市客流增长更是高达147.85%。但景区并未止步于“蹭热度”,而是将影视IP与本土文化深度绑定:联合非遗工坊开发主题文创,让“北上”元素成为非遗传承的载体;设计深度游线路,把花街的市井风情、吴公祠的静谧古意、程莘农故居的中医文化串联起来,引导游客从“打卡拍照”转向“文化感知”。这种“以流量带文化,以文化留流量”的思路,让花街摆脱了“影视热度退潮即冷”的困境,截至目前,里运河文化长廊2025年的游客接待量已达267万人次,“五一”假期单日最高客流更是突破2.12万人次,其中三成游客是专程为体验运河文化而来。
夜幕降临,采风团登上游船,开启里运河夜游之旅。船桨划破水面,两岸的灯光次第亮起:淮安名人馆的轮廓在光影中显得格外庄重,讲解员轻声讲述着枚乘、周信芳等名人与运河的羁绊;陈潘二公祠的飞檐下,红灯笼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人治水护河的故事。“白天看的是历史,晚上品的是韵味。”采风团成员忍不住拿出相机,记录下游船穿过灯光隧道时的璀璨,以及岸边市民散步、孩童嬉戏的闲适。
当游船缓缓靠岸,采风团的成员们仍意犹未尽。回望里运河,清江大闸的灯光与游船的倒影交相辉映,花街的笑声与戏曲的余韵萦绕耳畔。这里不仅有“颜值在线”的夜景,更有“内涵深厚”的文化。从清江大闸的历史厚重,到花街的市井鲜活,再到夜游的诗意浪漫,里运河文化长廊用“一条河”串联起过去与现在,用“活态传承”让运河文化走出书本、走进生活。
新华报业·交汇点记者 童棹凡/文 张冬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