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的核心是吸引力的比拼,而吸引力的塑造,离不开营商环境。
从服务一站供给到需求一键受理,再到发展一帮到底,常州正将优化营商环境深度融入城市内涵式发展,让人人、事事、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为高质量发展标注出奋进的新刻度。
近日,市委、市政府表彰了2024年度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些先进涵盖市场秩序、法治建设、政务便企、工改增效、涉外服务、深化改革、政策保障、政企社协同等八大领域。每一项创新实践,都丰富着常州的发展内涵。
聚焦政务赋能,推动服务升级
围绕“放得到位,管得有效”,常州既拓宽办事渠道,又推动方式创新,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可办”向“易办”“快办”跃升。
速度更快——
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常州税务局打造的“一站式”社保服务平台,实现参保登记、申报缴费、记录查询、社保退费等高频事项一厅联办、一网通办;自主研发的“S-5A”社保偿付能力评价体系,整合62项税费数据指标,对用人单位社保偿付能力进行精准画像与动态监测;“苏智检”土地出让金智能核验系统,将合同核验效率由20分钟缩短至2分钟,征管效能和服务响应速度大幅提升。
服务更优——
致力优化企业群众办事体验,常州推行电水气通信有线“一张蓝图、提前服务、一站办理、联合踏勘、协同接入”服务。持续加大重大项目配电网建设力度,“电源接入就近就低”“施工力量优质优先”“停电计划及早及时”等举措提速实施,仅国网电力溧阳市供电公司就累计投入超亿元,超前完成苏控光伏、省中医院溧阳分院等省市重大项目接电。立足高标准,服务再升级,高适应性低压无感知发电作业、不停电作业机器人、电缆旁路作业等复杂作业的应用,实现了施工期间客户停电零感知,有效提升了电网保障水平。
改革更深——
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系统性工程,常州与时代同频,为产业注入深层活力。常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紧扣全市9条重点产业链,推进链上产改,培育出中车戚墅堰所、中天钢铁、东方润安等一系列产改标杆企业。同时,持续推进国有企业“1+3”产改结对共建,制定《国有企业产改评价指标体系》,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聚焦生态优化,促进要素汇聚
一座城市的营商环境越好,就越能吸引优质项目、资金、人才集聚。常州以“企业视角”“用户思维”为导向,持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不断强化对资源要素的吸引力。
惠企促发展——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强化风控成为关键。中国信保江苏分公司常州营业部加强“保、管、赔、追”全流程服务,通过创新“特险+融资”一揽子方案、开通“理赔绿色通道”等,为企业提供便利。
常州还搭建市级中小微企业统保平台、企业“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和风险预警信息平台,为本地产品与产能“出海”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 在科技金融方面,为重点产业链提供内外贸一体化承保近80亿美元,服务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6家,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在绿色金融方面,实现中资充电桩企业美国投资项目首次承保,支持“新三样”出口近40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一。
创新增动力——
常州海关以企业难点问题为靶点,推行7×24小时预约通关,实现跨境包裹出区派送“零滞留”;通过货物流、信息流、单证流自动对碰,提速区港之间的货物流转,提升通关效率。
常州在全省率先建设了全球跨境电商(常州)“三中心”,即跨境电商监管通关中心、跨境电商展示交易中心、进口商品转运中心,并配套建设跨境电商前置仓和智能化拼箱系统,鼓励企业采用“分送集报”“汇总征税”申报模式,节省进出区物流环节和通关成本。
关系更“亲清”——
为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社会环境,各类商会组织主动作为、积极践行。以常州市安徽商会为例,该商会成立诚信管理委员会,每年两次组织会员企业进行申报,目前已有80%的会员企业获评诚信单位;成立法律服务部和人民调解委员会,以案说法,提升会员普法意识,化解企业间的矛盾纠纷,已成功调解纠纷85件,挽回经济损失2800余万元。
聚焦法治建设,守护市场公平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还需奠定坚实的“底座”。这个“底座”,便是法治。
常州市检察院架起“防护网”、竖起“边界线”,以法治之力服务保障城市发展。一方面,细化32项检察举措和护企项目,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先锋书记直通车”、检察护企相关开放日活动,并先后两次在全省“检察护企”专项行动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形成可复制的司法服务样本。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火种。常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快速预审通道,帮助全市超过40%的新能源领域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全面开展知识产权智力援助、纠纷调解和侵权判定,指导企业成功应对“337”调查、日本企业专利侵权等诉讼,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输出了务实高效的“常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