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百年党史活的灵魂
2021-05-25 13:57:00
来源:新华日报
0
【字号: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学习百年党史,必须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百年党史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自1840年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中华民族就一直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求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农民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却全部失败。社会大动荡下是思想界的激烈震荡,中华民族对于中国落后的反思逐步深化: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恰由此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此后,北京、武汉、上海、天津等地,先后有了“共产主义小组”“共产主义研究会”“觉悟社”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机构,它们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准备。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选择,也是中国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必须密切结合所在国、所在地区、所在政党的具体情况,才能使自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对此始终非常清楚:1921年中共一大会议,将党的名称定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二字,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具现。并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壮大、发展自身的理论武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运用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建设理论,一方面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自身政党的思想根基,另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由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对一个偌大却呈散沙状的中国,怎样才能凝心聚力?怎样才能解决民族独立,全国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困难与问题?中国共产党同样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人民最好的精神旗帜,还可以为中华民族提供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路径。当然,中国共产党并非简单拿来照搬照用,而是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核心,突出“实践”这一首要观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仅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而且成功将之大众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是因此,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仅武装了全党,而且武装了全国人民。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百年党史,波澜壮阔。习近平总书记说,“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马克思主义就是这盏明灯。百年间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的理论创新、进行的理论创造,就是这盏马克思主义明灯光耀百年的保证。

中国共产党坚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牢记自身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遵循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将之灵活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经过血与火的革命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根据中国社会现实,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并由此来制定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不仅站了起来、富了起来,还正为强大起来而积极进取。一脉相承的持之以恒,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坚若磐石的定力。

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不仅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作为一种革命思想和实践方式。因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对其的传播和应用几乎同时展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任务。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则体现在其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方方面面。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并验证马克思主义。同时,根据具体情况,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自身调整,也逐渐更加科学地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与时俱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旺盛新鲜的活力。

中国共产党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百年党史,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几大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指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而且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承前启后的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恒久韧性的秘诀。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编辑:绪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