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正峰
“苏超”出圈,折射城市发展逻辑的转变。从“物本导向”到“人本导向”,从“千城一面”到“各美其美”,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从“资源依赖”到“需求驱动”,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协同”,从“区域内循环”到“全域辐射”,城市发展最终指向更有温度、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新范式。
人民的力量:重构城市发展的价值原点
推动城市发展逻辑从“物本导向”向“人本导向”转变。“苏超”的出圈绝非偶然,其深层意义在于彰显了民众从“被动观赛”到“主动参与”的主体性觉醒:当业余球员走上赛场中央,当全民深度介入赛事,传统赛事中“运营者主导、观众跟随”的单向逻辑被彻底打破,民众不再是赛事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价值创造的核心力量。这种转变恰是城市发展逻辑转型的生动隐喻。过去,城市发展常以物质空间扩张为核心,热衷于“地标式建筑”的堆砌与GDP数字的增长,市民更多是城市成果的“使用者”;而如今,“苏超”所折射的,正是城市发展从“见物不见人”到“以人为本”的深刻转向,正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城市的根本属性,正在于将市民从“使用者”变为“发展主导者”。从“建设为人民”到“人民建城市”,这种深层转变不仅重构了城市发展的价值原点,更让城市成长始终锚定人的获得感与创造力,最终实现物质空间与人文精神的共生共荣。
文化的力量:塑造城市形象的内在基因
引领城市发展逻辑从“千城一面”向“各美其美”转变。“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深刻指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这一论断在“苏超”的实践中得到生动印证:赛事巧妙植入江苏各地的文化元素——南京的古都底蕴、无锡的工商基因、苏州的园林意趣等,让每场对决都彰显“一地一特色”的鲜明标识;而城市间“谁也不服谁”的竞技张力,又在较量中悄然强化了对“江苏”的集体认同。这种“个性彰显”与“共性凝聚”的平衡,恰是城市发展破局“千城一面”的密钥,让文化从配角升级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城市便会在竞争中保持不可复制的独特气质。更深远的是,文化的共通性与感染力,能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流动。当每座城市都以“各美其美”的姿态绽放,文化便成为无形的黏合剂,将散落的城市拼图聚合为“美美与共”的格局,这正是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引领发展的深层力量。
情绪的力量:拓展城市功能的情感维度
驱动城市发展逻辑从“功能满足”向“情感共鸣”转变。当“苏超”的呐喊穿透赛场围墙,其火爆的本质早已超越竞技本身:草根球员的每一次冲刺,都让平凡人看到热爱的模样;同城德比的每一声助威,都在凝聚地域认同的共识;赛场内外因共同热爱而迸发的热情,更悄然消弭了现代生活的疏离。这些直击人心的情感共振,让赛事成为承载集体情绪的容器,精准呼应了大众对纯粹情感联结的深层渴望。这种情感联结的构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转型方向。过去,城市建设常以“功能满足”为核心,聚焦于硬件指标的完善,却鲜少关注人的情感需求;而“苏超”的启示是,当城市发展从“物质供给”转向“情感滋养”,能够敏锐捕捉并回应人的孤独感、怀旧感与归属感,其功能便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让居民在与城市的互动中感受到被理解、被包容、被接纳。这种转变让城市不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栖居地,而是逐渐成为安放心灵的家园,最终实现功能理性与情感价值的深度统一。
期待的力量:点燃城市增长的动力引擎
牵引城市发展逻辑从“资源依赖”向“需求驱动”转变。“我们已经渴望一场‘苏超’很久了。”这句心声道出了赛事出圈的关键——精准捕捉到人们内心深处对鲜活生活的向往、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对公平竞技的期待。这种集体渴望并非抽象的情绪宣泄,而是能转化为现实动能的精神力量,进而推动消费偏好从“物质满足”转向“情感体验”。这映射到城市发展中,便是消费结构的升级会进一步倒逼产业结构向更注重品质、体验与社会价值的方向调整,这与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以消费引领产业升级、以需求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高度契合。这种逻辑的转变意味着动力机制的迭代:城市增长不再依赖资源的堆砌,而是通过搭建开放的参与平台、营造有温度的生活场景,将“人的向往”转化为价值创造的引擎,推动城市在资源配置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以社会共识与稳定为发展筑基,最终形成更具韧性、活力与包容性的新发展逻辑,这正是渴望的力量赋予城市发展的深层变革。
协同的力量:革新城市治理的运行机制
促成城市发展逻辑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协同”转变。“苏超”的出圈也是城市间打破行政壁垒、政府与市场精准对接、产业间优势互补的协同成果。这种多方联动的模式,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从发展逻辑的底层变革来看,这意味着城市治理正在完成从“各自为政”到“协同共治”的跃迁,通过构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将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让竞争博弈升华为合作共赢。从空间维度的外部联动来看,城市发展形态正加速向“集群化”演进。无论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还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流域经济带,都证明了城市群能够实现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完成从“单体博弈”到“系统共生”的逻辑重构。从治理主体的内部转型来看,政府角色正在从“全能建设者”转向“规则制定者与协调者”。通过搭建协商平台,让企业、社会组织、市民等都能发声献策,形成“1+1>2”的叠加效应,最终让城市在应对风险挑战时更具韧性,在激发创新活力时更富动能。
传播的力量:扩大城市吸引力的辐射半径
加速城市发展逻辑从“区域内循环”向“全域辐射”转变。在信息传播无远弗届的时代,城市吸引力的辐射半径正被重新定义。“苏超”的走红轨迹便是证明:这场发轫于江苏本土的足球赛事,从“地方赛事”跃升为“全国现象级IP”,其背后正是传播力对城市吸引力边界的突破性重构。这种传播赋能的逻辑,对城市发展而言,意味着要跳出“行政区划内的资源闭环”。以往,不少城市的特色亮点仅在本地圈层被认知,导致吸引力难以向外延伸。而传播的“连接性”恰能打破这种地理桎梏,让“本地特色”生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市符号。这种转变的终极指向,是实现从“区域自给”到“全域辐射”的逻辑跨越。当城市不再将目光局限于本地市场,而是通过传播构建与外部世界的深度关联,其定位便从“本地生活载体”升级为“全域关注的魅力磁场”。这种升级不仅能吸引人才、资本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入,更能让城市在文化认同、品牌影响力的层面形成持久辐射力,最终在区域竞争中构筑独特优势。
(作者为苏州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机关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