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顶华 张佳婧:以“人民城市”理念筑牢城市发展根基
2025-08-19 10:14: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汤顶华 张佳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创新要素集聚的关键枢纽、人民生活栖居的主要载体,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人民城市”概念被多次提及,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愈发清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是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核心要义在于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空间载体,其高质量发展必须将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置于关键地位。这意味着必须彻底摒弃片面追求GDP增速、城市规模扩张和建设速度的陈旧思维定式。“人民城市”理念要求我们,将衡量城市发展成效的标尺,精准聚焦于居民收入增长、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完善、生态环境改善、公共安全强化、文化供给丰富等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综合效益上。唯有将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让人民在城市发展中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才能真正得以筑牢,其进程也才具有最广泛、最深厚的民意基础。

激发人民主体性是城市创新活力的动力根基。城市发展的伟力,深藏于人民之中,“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民城市”理念深刻揭示了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建设的主体、治理的主力、共享的主角。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转换,关键在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畅通人民群众在规划编制、项目决策、工程建设、社区治理等各环节的参与渠道,是汇聚民智、凝聚民力、赢得民心的关键。通过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推广社区规划师、居民议事会等模式,利用数字化平台赋能基层协商,能够有效将分散的个体智慧转化为集体行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种由内而外、自下而上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为城市应对复杂挑战、激发创新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最深厚、最持久的不竭动力。

营造宜居宜业环境是城市吸引人才、集聚要素的空间根基。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城市竞争的核心要素。而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安全、韧性、便利、绿色、人文的高品质宜居宜业环境。“人民城市”理念指导下的空间规划与建设,其核心价值正是服务于人。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有效抵御灾害的韧性体系、便捷可达的公共服务、绿意盎然的生态环境、富有归属感的人文氛围,共同构成城市吸引力的基石。同时,良好的就业空间、充满活力的创新孵化场所、和谐便利的生活社区,是激发经济活力、促进产业升级的前提条件。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空间品质,城市能够显著降低生活成本、提升生活品质、激发创新潜能,从而在激烈的区域与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将空间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治理效能是实现城市高效、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根基。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人民城市”理念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即重心必须下移,资源必须下沉,以精细化、智能化为手段,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要把服务老百姓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必须提高治理水平。这意味着要打破层级壁垒,做强街道、社区等基层单元,推动管理服务力量向一线倾斜;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城市运行的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协同处置能力,实现未诉先办、精准服务;要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公共资源配置、发展机会分配中体现普惠包容,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高效、公平、智慧的城市治理,能够显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社会运行成本,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稳定预期,为市民创造安全有序的生活空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软环境和硬支撑。

守护好绿水青山与历史文脉,是城市永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生态文化根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是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并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要求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肌理。“人民城市”理念更是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倡导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这体现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系统推进污染防治、推广绿色建筑与交通、建设海绵城市与公园城市等扎实行动中,目标就是为市民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环境。同时,城市作为历史文化的容器,其灵魂深植于独特的历史文脉之中。保护传承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工业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塑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城市风貌,不仅关乎城市的文化品位与独特辨识度,更是增强市民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关键所在。“绿水青山”的自然禀赋与“历史文脉”的人文积淀,共同构成了城市最深厚的生态文化根基。它们不仅塑造了城市的独特魅力与灵魂,更是提升城市软实力、塑造持久吸引力、实现代际公平的坚实保障,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生态韧性。

(作者分别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者:汤顶华 张佳婧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