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军:推动历史文化遗产“蝶变新生”
2025-07-01 09:59: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吴海军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南通如东县文化资源厚重、文化遗产众多,近年来,如东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部署要求,在创新理念、强化支撑、重塑生态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实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手抓、两促进,蹚出了“保护有深度、活化有温度、发展有力度”的文化遗产保护如东路径。

从“单一保护”到“系统传承”的理念嬗变。秉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理念,深入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优化顶层设计,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启动2035版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开展现状调研,全面梳理、提炼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明确名镇保护原则和目标、保护范围和内容、保护要求和措施,为进一步活化利用历史资源,塑造历史文化名镇风貌提供规划保障。强化资源普查,健全完善传承体系。有序开展全域全要素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形成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名录。梳理出“盐业—运河—红色”三大文化脉络,构建“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人文记忆”全要素保护体系,成功实现从建筑标本向文化生命体的转变。注重系统保护,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创新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在古建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优先选用原工艺、原材质进行修复。以国清寺遗址公园保护建设为例,遵循以遗址展示为核心,文物保护、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等业态为一体的工作思路,融入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等元素,实现文化遗址保护与民生建设和谐共生。

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范式转型。坚持“以用促保”“以用带保”,大力实施栟茶古镇焕新、上河印巷·江海风情街区建设等项目,推动历史文化遗存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千年栟茶古色古香。栟茶镇肇始于唐代盐业兴盛时期,完整保留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街巷肌理,现存历史建筑占比达67%,其中既包括寿圣寺等文保单位,也保存着“跳马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场景。上河印巷以古焕新。如东三号历史街区素有“千年盐源小扬州,万踏石街述如东”的美誉。上河印巷项目以历史建筑保护为基础,依托城隍庙娘娘殿、张謇办事处等文保单位,通过“双街九巷十二坊十八园”的空间重构,打造出具有江海特色的情景体验式街区。国清寺遗址溯古承今。掘港国清寺始建于唐元和年间,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的重要节点。国清寺遗址被发现后,如东县委、县政府在原址上建设遗址公园,打造出集文物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公众休闲与旅游于一体的城市文化空间。

从“投入保护”到“价值挖掘”的生态重构。创新运营模式,一体推进文物保护、生态保护、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新业态,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向赋能、共生共赢。文旅融合释放活力。成立历史文化研究会,挖掘、整理历史典故、民俗文化、传统建筑等文化元素。调整业态结构,结合特色购物、美食餐饮、休闲娱乐等打造特色古镇。持续擦亮本土品牌、老字号品牌,积极引进国内、国际品牌,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消费集聚地。文化转化聚拢人气。依托浒澪花鼓、渔民号子、板鹞风筝等非遗资源,大力实施非遗文创开发项目。栟茶古镇开发沉浸式剧本游等新型体验,年接待非遗体验者超400万人次;上河印巷打造“龙腾扶海”主题灯会,首年客流突破200万,有效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文化符号。数字技术创新赋能。借助数字化平台统筹与整合能力,深度激活文化遗产创新创造基因,开发文学、艺术、展览等数字文化产品。鼓励如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驻短视频平台,打造以文化遗产为核心区域的网剧取景地,充分彰显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风采。

(作者为如东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作者:吴海军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