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群超
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近日公布,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金发科技首席科学家黄险波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民营企业工程师单届当选人数最多的一次。截至目前,中国工程院“民企院士”达9位。
院士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代表着党和国家对科研人才及其贡献的高度认可,于科研界具有风向标意义。《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提出,为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新增8个专项名额,而从最终增选名单看,名额并未用完。从过程看,此次院士增选纪律格外严肃,推行“静默期”、外部同行专家评审等刚性制度,评价导向也摒弃“以帽取人”“四唯”倾向。可见,优化科研人才队伍结构,形成活力迸发、多元发展新气象,要有敢于做“减法”的勇气,既应坚持“宁缺毋滥”的评选原则,也得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发挥院士称号的价值。
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之下,引导民营企业培养更多院士,也传递出将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的“加法”导向。过去,院士评选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国企为主导,民营企业入选案例屈指可数。而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了七成技术创新成果,许多民营企业在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度参与产业链与创新链。如吴凯深耕高性能动力电池技术,廉玉波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及整车研发工作,黄险波深耕车用材料高性能化、电子材料安全环保化、生物降解地膜材料规模化、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自主化。这些民企科技工作者的研究领域皆与新质生产力息息相关,完全符合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彰显了国家对于民企科技人才的尊重与关注。
下好科研这盘棋,不能光靠公立科研机构。做好“加减法”,向活跃在民营企业中的实干型技术人才敞开大门,鼓励民营企业的技术专家公平竞逐其应享有的最高荣誉,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边界趋于模糊的必然,也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应然。2030年,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这一战略目标离不开战略导向更清晰、评价体系更科学、人才结构更优化、学术环境更纯净的科研生态。充分尊重并合理评价每位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势必要将“破壁”进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