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破除公文抄袭背后的形式主义沉疴
2025-08-13 07:54: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杨丽

最近,两起地方政府的公文抄袭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山西某地的一篇领导调研稿,竟和当地某单位的另一篇领导调研稿高度雷同,全文约390字中竟有超过320字重复。而广西某县的森林防火规划中,关于水文数据描述与500公里外的另一县介绍文本几乎一模一样,甚至照搬了当地根本不存在的乡镇名称,让人大跌眼镜。

政府公文是政策意图的直接载体,是施政方向的具体指引,代表着政府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无论是调研稿还是规划文件,都应立足当地实际、深入一线走访,精准把脉、对症施治,为地方发展提供科学指引。特别是一些涉及民生福祉、公共安全的实务文件,更容不得半点马虎。反观上述抄袭事件,靠“复制粘贴”拼凑的调研,何以有效指导实践?连基础信息都“张冠李戴”的防火规划,又岂能筑牢安全防线?文字上的“偷工减料”,表面看是行文疏漏,实则可能在现实中埋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隐患,不仅消解了公共政策的严肃性,更损害了政府形象。

公文抄袭背后,是对公共事务的敷衍,是“懒政病”,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作风。有的干部将公文写作等同于简单的“文字搬运”,在起草公文时,不愿深入基层调研,不了解实际情况,便东拼西凑、闭门造车;审核环节更是形同虚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未对内容进行认真把关。从起草到审核,各个环节都敷衍塞责,“文字乌龙”的闹剧频频上演,暴露出一些干部责任意识的淡薄与工作作风的虚浮。

深究起来,公文抄袭的顽疾,板子如果只打在执笔者身上,恐怕难以触及问题的症结。“传递式”发文、“共享式”写作现象屡禁不止,背后还有“唯材料论”的不良倾向在推波助澜。有的地方过度重视材料,将抓落实简单等同于“发文件”,用材料的厚度衡量工作的力度。很多文件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或检查而写。形式主义之下,基层干部时间紧迫、分身乏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考核,疲于“包装材料”“堆砌数据”,陷入“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不合理的材料考核要求,助长了抄袭之风。因此,只有从考核机制上扭转这种“重痕轻绩”的倾向,让务实严谨成为公文起草的硬杠杠,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抄作业”式发文。

治理公文抄袭这一沉疴,必须深挖根源、精准纠治。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切实精简文件,严控文件数量,严格控制临时性、配套类、分工类发文。同时要求加强日常动态监测,防止以“红头”变“白头”、正式改便笺、多文合一等方式规避发文数量管理。这些要求旨在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大幅减少文山会海,扭转考核机制中“干得好不如写得好、报得快”的错误倾向,让干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去。

说到底,破除公文抄袭背后的形式主义沉疴,关键在于让公文回归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本源。把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转到田间地头摸实情、干实事,才能让公文褪去虚饰、回归实效,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造福于民。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