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韧性保护体系,就是一套能够具有快速反应和弹性调适的文化遗产保护、风险管理与治理体系。这套体系使文物在面对气候变化、外部冲击时,能够迅速进行弹性调适,管理者能够快速实行预警或者采取避险措施。
气候变化已成为文化遗产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气候变化一方面表现在气温、降水等平均值在较长一段时间的变动,另一方面表现在气温、降水等变率的变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特征,亦有不同材质(土、木、砖、石等)的文化遗产。不同材质的文化遗产面对气候变化应该有不同的反应与韧性。我国80%以上的遗址本体为土质,尤其在西北地区现存大量的土遗址。开展不同材质、不同地区的文物韧性研究迫在眉睫,有区别、有重点、有针对性开展文物保护对策,特别要关注土、木质材料的文物对于气候变化的反应。
由于历经风雨与岁月洗礼,文物的老化、劣化、糟朽不可避免,本体不同程度地在损毁。文物修复使其恢复原貌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同时需要增强文物本体的抗外部冲击、抗侵蚀能力。今天的对“症”下“处方”(修复办法),更强调在修复前对文物进行精细的科学探测、检测、研究、评估以及多种修复措施的配套。仅仅“修旧如旧”还不够,还需要“修旧固体”。
有的文物遭受的损毁,是由于周边环境突变引起的灾害所致。因此,周边环境保护要与文物保护一起重视起来。很多古建筑与其周边环境是一体化的,文物本体是寓于赋存环境之中的,加强对文物赋存环境安全性的研究已经是共识。
当前,技术对于保护不再是限制条件,但技术应用与文物保护“两张皮”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我们需要对文物的价值、特性与属性有充分的认知,才能充分利用技术实现对文物脆化、劣化的早期诊断,实现对于文物的有效监测,提升文物在灾害来临时的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防险与避险能力。
韧性保护体系的目标是实现文物在面对外部冲击后最大化的自我治愈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一种更为科学、系统的防护体系,它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从事发时的“抢救性修复”转向事发前的“适应性维护”,这需要我们加强学习、提高对于文化遗产的认知能力。在技术上,需要整合现有的文物保护数据与系统,建立跨领域的协作平台,在统一规范标准下实现数据互通与资源共享,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各环节目标的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