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系列谈⑥ 让消费者真的动“新”
2025-07-30 08:25: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袁 媛

夏日消费市场,处处透着“新”意。淮安融创广场的汽车体验店里,新能源汽车订单不断;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里,《大梦·红楼》演出场场满座;苏州太仓万达的永辉超市里,改造后的货架前客流如潮。数据更能说明活力: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49亿元,同比增长5%;“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限上零售额增长9.4%,“苏超”比赛地5月、6月住宿餐饮增速较4月明显加快。这股“焕新”之势,蔓延到消费市场的每个角落。

江苏消费市场“焕新”,是政策、产品、场景三方同向发力的结果。政策推动的“新”,是为消费市场安上“稳定器”。我省因地制宜优化“以旧换新”适用范围,与暑期奖励性消费等结合,产生了乘数效应。产品驱动的“新”,是给消费市场装上“发动机”。越来越多企业根据需求迭代产品,在技术突破、体验创新、情感贴近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产品吸引力。场景带动的“新”,是为消费市场构建“引力场”。消费场景已不再是单一的交易空间,而是能激发多元需求的载体。“看比赛”与“吃夜宵”、“逛超市”与“去打卡”的结合,让消费从“买商品”延伸为“享体验”。这三类“焕新”要素相互支撑,激发了消费市场的深层活力。

可以说,求“新”,是市场不变的主旋律。对消费者而言,“新”是好奇心的满足,是生活品质的跃升,更是自我表达的窗口。对企业而言,“新”更是生存与发展的密码。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杯子,通过生产效率提升,价格从100元降到10元;上面印一个拉布布,就可以重新卖到100元。前者代表中国制造的实力,后者代表中国创造的活力。

但应看到,求“新”之路并非坦途。有的地方依赖补贴拉动消费,时间一长,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反而让企业养成“等补贴”的惰性;有的行业陷入内卷,宁愿压缩成本也不愿投入研发;还有些新场景里,消费者担心售后没保障、隐私被泄露,动心却又犹豫。这些问题都在提醒我们:“新”不能只靠一时热闹,得有持续生长的土壤。

让消费者真的动“新”,需要多方合力培厚土壤。政策要既“托底”又“指路”,比如我省出台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既给“以旧换新”补贴,又支持首店首发经济,既解当下之需,又谋长远之路。企业要敢“破局”善“创局”,打破路径依赖,紧扣市场需求,从销售产品转向创造价值,甚至引领消费趋势。监管要“护航”更“导航”,对消费市场的新现象、新品类及时跟进,出台新标准。同时,完善异地退换货机制,打击虚假宣传,让消费者敢为“新”买单。

消费市场的“新”,是政策精准滴灌的结果,是企业锐意创新的回报,更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选择。江苏实践证明,只要把“新”的文章做足,让政策红利、创新活力、消费潜力同频共振,消费这驾“马车”就会跑得更稳、更远,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