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善于“向民声借力”
2025-07-29 09:19: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韩宗峰

这个没有“苏超”比赛的周末,大家对足球的讨论热度不减。最近,一则本报多年前的报道及其背景被“钩沉”出来、刷屏朋友圈。

“我跑了大半个中国,没见到像你们这样不关心足球的!”1983年,本报刊登了一封金坛足球爱好者“怒怼”时任省体委主任吴镇的来信,信中不仅有不满,还有很多“要行动”的意见。吴镇的回复也刊登在本报上,他不仅“认错”,还“亮招”,坦言将“广泛开展儿童、少年足球运动”,并郑重声明“我省足球要翻身,是确定无疑的”。

面对“三怼”和“吐槽”,有关部门坦然接受批评并付诸行动,彰显了“向民声借力”的担当。那一声“决心从儿童抓起”,恰恰是“民声驱动治理”的生动实践。今天,从青训体系的日渐完善到职业联赛的蓬勃发展,从校园足球广泛普及到业余赛事如火如荼,江苏足球发展的土壤日益丰沃,背后正是民众热爱与政府引导的不断碰撞、交融与升华。以“苏超”为例,观众呼唤更大赛场,多地将举办地改换至奥体中心;球迷“吐槽”出行不便,“苏超专线”应声开通……这种对群众呼声的重视,让“群众足球”色彩更加浓厚。

足球是圆的,但足球治理的路径需要清晰“棱角”——对民声的敬畏与尊重。前段时间,常州市市长网上回复网友“停车难”关切,一句“常州已安排”让不少网友倍感暖心;省体育局广开“纳谏”之门,下大力气解决专业场地设施供不应求等问题。“苏超”举办至今,参与人数众多,在线上线下收获一片赞誉。某种程度上,这得益于有关部门善于倾听草根的声音。“停车”“专列”“萌宠托管”……每一项微小举措,似乎都能精准踩在球迷的迫切需求上,这也是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向民声借力”的结果。

“善治”之道,首在“善听”。一则故事广为流传:某著名设计师在设计乐园游玩路线时,没有选择从专业角度“死磕”,而是撒下草种、让游人踩出路线,最终形成的道路简捷便利、个性突出。这可以说明,善于向群众“取经”,可能收获意外之喜。当然,江苏的“听劝”不只体现在绿茵场上,还体现在更广阔的治理领域。据统计,仅江苏12345热线这一民声渠道,2017年至2024年累计服务企业群众诉求超2.3亿件。这从侧面反映出江苏切实把群众需求摆进去,致力于将群众“呼声”变成发展“喝彩声”的治理思路。

无论是公共服务、城市建设,还是文旅发展、稳定就业,各项政策举措的细化和完善,都需要倾听群众意见,敢于接纳群众吐槽声、善于“向民声借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成效。一言以蔽之,政策设计“完善度”、政策执行“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关部门扎根民声的“深度”,这或许就是绿茵场带给我们的治理智慧。

作者:  编辑:陈茜